陈宜中年少家贫,但人家学习好,按照后世的说法是个学霸级的好学生,也是靠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长大之后身居南宋右丞相高位,却善于逃跑,并且以逃跑载入史册。
先是奏请谢太后迁都,就在临安投降之前从临安跑到清澳,又从清澳跑到榕城(今福州),再从榕城跑到井澳(今广东横琴岛),然后又跑到占城(今越南),看到元军攻打越南,最后携家带口又跑到暹罗(今泰国)。
清澳地属温州,但具体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说是今浙江温州洞头区北大门岛的。
但后世根据《青山陈氏宗谱》,认定宋朝时期的清澳应当属于温州市龙湾区青山村一带。
《青山陈氏宗谱》中明确记载了这么一句话:“青奥即今之青山也,青山为与权公旧游地,其后守益公迁居青山,亦继与权公之志也。”
(陈宜中,字与权)
南宋末年,崖山海战之前,陈宜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仅是南宋朝廷找不到他,甚至到了后来连灭亡南宋的张弘范都无法捉到他。
自己人找不到,敌人更找不到。
可以说陈宜中的一生跑出了境界,跑出了高度,跑上了人生的巅峰。
陈宜中属于平时慷慨陈词之人,到了关键时刻连谢太后(谢道清)都敢放鸽子。
而且在事后,连谢太后都不敢处置,只能自己生闷气。由此可见,南宋到了何种地步。
亡国的前夜……
现在满朝文武是再也没有人提及陈宜中此人了,用赵昺的话,留的住人,留不住心,追回来又有何用?
天要下雨娘要家人,随他去吧。
生活中也是这样,玩嘴的永远不可信。
“文相公,在琼州成立第三海军,战船是否够用?”赵昺问道。
“回官家,琼州除了马尚书的船队,已经少有大船可用了,以琼州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困难重重。”文天祥脸色凝重地讲述着。
“昌江船厂如何了?”
“回官家,昌江船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造一艘福船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这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木材的浸泡过程中。”文天祥无奈地回答道。
造船用的木材除了需要选择质量好的硬木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放在水中浸泡。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且是绝不能省略的一个过程。
其次,再把浸泡过的木材慢慢阴干,而不是晒干。
这个过程又需要数月或者数年之久。甚至有些情况也需要十年以上的阴干处理才行。
一泡,二阴,都需要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这还是“速成”。
原木泡在水里能释放原木的生长应力,阻断腐朽菌和蛀虫的生存条件,还可以释放木材中的油脂。
至于说为什么要阴干而不是晒干,原因也很简单,阴干的木头,其细胞的膨胀和收缩变化比较缓慢,不易开裂,这样造出来的战船才能更加坚固。
而晒干的容易开裂,古代都是木质的战船,龙骨开裂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树种也很重要,可不是什么树都可以造战船的。
一棵可以用来造船的大树,至少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生长周期。
讲个笑话,2007年,丹麦林业部门出具报告:“海军部,你们两百年前种下的九万棵橡树已经可以用了。”
1807年种的……
这些都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相当耗费时间。
材料准备好了之后,首先要铺设龙骨,然后是搭建船肋骨、隔舱板和船壳板。
木质船体都是榫卯结构,各种构件之间的板缝、钉、栓、孔眼等等,多如牛毛。
如果不处理这些,漏水是必然的。
捻工就出现了,捻工的工作就是给船体的各种缝隙进行捻缝。
用麻筋和腻子进行捻缝,俗称两灰一麻,有时候甚至需要三灰二麻。
麻筋一般都是用麻丝,腻子则是用桐油与石灰混合而成的。
(如果不理解什么是腻子,可以想象一下幼儿园小朋友们玩的彩泥。)
还还不算完工!
捻缝完成后,要在船体内外分多次涂抹桐油,以及用来防腐的秀油。
油分要充分渗入木材纤维内部,凝固成一层油膜状的保护层。
这样一艘船才算完工。
船造好之后,就该下水了。
一种办法是在船坞里开闸放水,待到水灌满之后,让船浮起来顺着水渠漂浮着下水。
另一种是在一个稍微有些坡度的斜坡上铺设原木,让造好的船只靠着自身重力慢慢下水。
宋朝已经出现尖底船,史书记载:“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
尖底设计配合水密舱技术,这样的船适合在海洋上航行。平底船一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