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寒酸的投资不同,影片的宣发费用可以说是挥金如土。在种子传媒的宣发计划中,香港市场花费了150万港币,在大陆市场用掉了整整300多万软妹币。这已经是影片投资的两倍多。千万别小看这年代大陆的300多万人民币,宣传效果远超现在的5、6000万,完全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差不多能做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而且这时期娱乐活动相当贫乏,看电影算是比较少见的娱乐之一。
而这样大手笔的宣发,在这年代是相当罕见的。尤其是在内地,原先的历史上,首次这样宣发的是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开创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大片时代。种子传媒就把这一时期整整提早了十年之多。效果当然是惊人,电影院是一票难求,观众们的观影热情是相当的高涨。
并且这个题材真的不错,东亚、东南亚这块,对日本侵略者是普遍的痛恨,就是喜欢看这样花式吊打日军的影片。只要影片的质量不错,票房就是可期的。因此,票房就不出所料的大爆,香港市场获得了1000万港币出头的票房,大陆获得了3200万人民币的票房。
要知道,内地的票房还是暂时的,目前仅仅就是在一、二线的城市放映。由于拷贝的制作需要成本,因此内地就很节省。
可能现代已经见不到了,这时期许多影院都合用一套拷贝,经常能看到大街上有个驮着几盘拷贝的人拼命骑自行车,这就是电影院的跑片工作人员。而且经常来不及,可能电影放映一半的时候,片子还没跑到,电影院里的人只能耐心等待,当然也免不了大声骂娘。
因此等到三、四、五线城市全部上映完,可能都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要等到一、二线的城市拷贝让给它们。
随后就是偏僻的乡镇,还有农村、、边疆、部队的露天放映队。等到覆盖到全中国,可能都已经过去了几年时间。不过这些的票房是不统计的,也没法统计,所以一般只计算城市里的票房。
从票房成绩来看,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与银都机构合资的那家子公司,香港票房能分到一半,这就是500多万港币。大陆同样开了个口子,破例取消了统购统销,允许了票房分成。不过这次的分成十分可怜,电影管理局只允许了十分之一,这还是看在创造外汇的份上。不过就算这样,两地的收入去除所有的开销外,已经能够小赚100多万。
此外,就是海外销售收入。香港这时是东亚东南亚电影业的中心,海外的销售基本参照香港本地票房。因此一系列的版权销售,又收入了2700万港币。可以说是大获成功,都喜闻乐见打鬼子。
奇怪的是,宝岛同样购买了这部影片的版权,丝毫没理会银都机构的官方背景。只能感叹,天下无人不通共!
更奇葩的是,日本居然也购买了版权。据平田康通的消息,在点映的时候居然很受欢迎?很快就会大规模的上映。也搞不懂那些平成宅男的脑洞,也许他们就喜欢这样的自虐吧?
血斗这部影片,创造了大陆电影史的许多项第一。首次大规模的宣发、首次商业化操作、首次大陆票房分成。而且男女主角全都爆红,就是拍摄一结束,除了竭力挽留住了男主角以外,其他角色的演员清一色的选择移民?欧美、日本、港澳的都有。
真是麻麻批!
有种49年加入果党的赶脚!令人无法吐槽!
反正这些花絮就不多说了,影片本身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随之而来的并不是赞誉,而是各路影评家的一片恶评!
相当奇怪吧?就像现代大卖的影片一样,口碑怎么说也不会很差,最多被说一句“艺术性不足”,就是个小瑕疵。然而这时期的电影评论全都掌握在影评家手中,观众们根本就没有发声渠道,于是就形成了一股气势汹汹的批判浪潮!
如此奇葩的电影生态环境,足以让人吐血。
这并不是夸张。比如说,著名导演李少红老师,她在前几年曾经拍过一部银蛇谋杀案,全国大卖,然后是影评界就是一片批评声。据说就差指着鼻子骂了。而在接拍这部影片之前,李老师是嚎啕大哭死活不愿意,是被逼着去拍摄的。就是不愿意碰商业片,要追求艺术,给人一种上刑场的视觉。
相当可笑吧?而且事后李老师毅然决然的投入了艺术海洋,坚决拒绝商业片,仿佛像是洪水猛兽似的。直到二十几年后,才重新通过大明宫词等影片回归商业片,浪费了多少年的才华?纯粹是时代的悲哀!
而国师张艺谋同样如此。英雄开创了大片时代,这是可以记录在中国电影史的重要一笔。然而当时同样是一片声讨,完全给人一种士大夫脱离群众审美的感觉。因此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血斗的大卖,立刻就把自己放到了风尖浪口。
本来风尖浪口就风尖浪口吧!荆建根本无所谓,反正他就是躲在幕后数钱,谁会管那些影评人会放什么屁?
可是按照当时说好的,为了商业化操作,荆建的大名就被放在影片的总制片人和总监制。更在宣传中,利用奥斯卡奖获得者的身份大肆宣传。天地良心,荆建真没关心过影片的拍摄,更是与创作毫无关系。就是挂了一个名,没想到就惹出了麻烦。
也不能怪其他人,谁让这货名气大呢?还刚获得了奥斯卡奖?因此许多电影前辈、同行全都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想要挽救这个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希望他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良心话,刚得知了这些评论,荆建是一脸懵逼。自己已经是很洁身自好了呀?今生还从没睡过国内的女明星?怎么就像捅了马蜂窝?搞的势不两立一样?自己没把那些人的孩子扔井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