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官学为天下官学之校样,依例行之,这分京师学堂,不过是第一步而已”
这其中的原由,就要从唐朝的教育制度说起。
唐开过之始,高祖深知教育为兴国之本,下诏恢复隋朝衰落的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地方州县学校相继
恢复招生。到唐太宗时期,一方面继承先祖传统,大力兴办教育,使
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另一方面,实行开科取士。由于没有偏废一方,唐太宗时期的学校
教育与科举考
但是武则天临政后,采取了重科举的政策;在学校教育方面,却一改崇儒重道的文教政策,
并频繁地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任命一些不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致使“学校|
于胡滥改制,加之科举不经学校,多从各地直接征召文士试以及进士科举内容不以儒道为重,“重乡
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已初露端倪。
到天宝年间,“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学校教育的发展再次面临停滞的危险。为扭转这一
,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一方面改革科举制,作出停止乡贡、所有举子皆入中央和地方官学才许应举的决定;
方面,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允许私人办学。此举给面临衰颓的学校
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造成才两年的小年政,就因为战乱被迫终止。
因此太上老皇帝,对建官学师范,倡导学风倒是非常感兴趣。
成都官学建立之初,不过是我给那些流落的士子们,找一个安身之处,我本来只负责指导构建完大致的模式和框
架,就任其自生自灭的,没指望这合古今校制四不象的东西,能成什么气候。后来没想到郑元和却是是把这东西
,当成一件造福千秋流泽后世大事来做,在各种有意无意的因素影响下,最后越做越大,又有王维、王昌龄等当
代名家大师陆续加入,搞出连我也无法意料,也无法收拾的结果出来,于是我
进去,不得不不吞下当初肆
意妄为的苦果。
为了解决,日益膨胀的组织机构和因为壮大而陷入混乱的管理之类的烂摊子,我不得不按照后世大学院校的成功
范例和方案,又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清理和经营,才重新走上轨道。
由于成都官学的这一切算是在老皇帝的眼皮底下建立的,出书立志,编典修馔小有成果斐然后,与太上的英明领
导自然分不开的,于是有好事的,就联名上书建言,因此,成都关学模式不但被诰为天学官学之样范,玄纵老皇
帝还亲自手书了,京师学堂的御匾。
京师学堂的选址,也是我一手操办的。
这里本来是豪门大户的园林区,原来的主任在叛军入城后被屠戮尽,后来城内攻防,同罗胡和叛军残部据庭院
馆舍楼台抵抗,在兵火中又毁了不少。我入了长安后,便利用修缮城市的机会,近水楼台先圈占了一大片地,围
起来再利用原有的台址,慢慢规划。
虽然学堂还是草创,但是响应师资力量已经初步到位,早有一干乌巾蓝衫的教授、讲师、学喻闻讯,恭迎出来。
为首的正是被称为官学“二王一李”之一的前给事中,王维王吉摩老先生,这位十九岁就京试科举解头(状元)
写下“相逢意气为君饮”,“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貌清雅,风流蕴藉的老先生。
暂时抛却了官场那些勾心斗角的纠缠,在学府做一个人人景仰的大宗学匠,在弟子门人的服侍下,看起来倒是供
养的相当滋润和精神。
“老师”见到这位,皇甫曾抢前一步,恭切的拜下去,
“幸常,别来无样”见到这位得意弟子,一把扶将起来,仔细的打量仔细的抚摩,一番在我看来,狗血无比的师
徒久别重逢的唏嘘后,总算引见了我这一干人。
“参见殿下”
又富含意味的看了我一眼道
“见过总制大人”
这位老先生,不但诗做的好,画有名,又精通音律,做人果然也有够牛比,居然把太子晾在一边半饷,不过看起
来小白也不生气,似乎名士之风就当如此。
只是温问而笑“王老莫要拘礼”
“当年师事父王,自然也是孤的长辈”
一边说话一边自然引进园去。
走进门堂,小白的眼神,却很快被一副联所吸引了。
门对左右分别书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看横批,却是“兼达天下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旁通别类”,
不由叹然不已,再看提留落款,小白顿时惊讶的转头望向我
“这副行贴是。。。”
“此乃对联,左右公仗对偶,用以申宗明义”
我心中嘿然,唐朝可没这东西,五代才出现,我让他提前了数百年,这副可是明朝东林党书院的名对。
看到二门照壁上,小白眼神又变了变,
那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功成名就身退垂世传泽”
而大校场上的批语就直白的多了“不问黑猫白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新学、旧学,官学、杂学,与民为益
就为吾学”
学院内外,门廊走道厅房旁都可以看到收录了各位名家手书的格言谏语
玄学科的是
“真理越辨越明”
算学科的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律学科的是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
而经学科
甚至还有新旧三讲对照:
讲出身、讲门第、讲资历,
讲学问,将正气、讲政治。
。。。。。。
看过了许多后。
再听说这些都多是来自我的创制,小白半天没说话,方才有些苦笑的对我道
“行军打战,为政治学,老。。。大,你还有多少让我惊讶的事物啊”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完卷书,学游四海而富广见闻的多了,也就自成广博了,海内穷学之士何止,我这些这些
不过拾人牙慧而已”我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回答到。
闻得这话,尾随的那些年长的教授却是相顾,苦笑得摇了摇头,那些年轻的学喻却是顿时皱起了眉头,却有声音偷偷传出来,“这位梁大人好大的口气啊”
“他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