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崔可夫还在担忧自己的部队缺乏防空掩护,让纳粹德国夺去了战区制空权而无法实现预期的防守时间,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在共和国中亚战区司令部内,战区作战参谋长胡广少将已经就联席会议参谋部发来的最新命令展开最后的战前讨论会议,列席会议的主要成员基本是清一色的空军将领,只因此次在世界反法西斯多国首脑会议召开期间展开的军事行动,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均十分重大,然想要达成足够的突然性和毁灭性,唯有借助强而有力的空袭,单纯的地面军事行动显然在此阶段意义不大,准备时间也太长。
“目前,第二集团军第八机械化步兵师已经全装全要素抵达了乌拉尔待命,第二集团军其余各部也已经陆续向前线机动,从时间上来讲,最靠近战场的第八师参加苏联西南方面军防守萨马拉地区的战斗也需要至少两天左右的准备与展开时间,和苏联方面的接洽工作也才刚刚开始……”
胡广很快就当前的形势做了一下简单的介绍,当然这些情况自然也是空军乐于见到的,毕竟中亚战区本来就是陆空军的天下,陆军来不及干的事儿,自然得让空军来帮衬着做,更何况还是这么一个分量极大的任务,空军的部分将领已经是喜上眉梢了,所以胡广很快就不再罗嗦,而是将资料全数分发下来,让每一支参战部队的军事主官都能以最快的时间熟悉整个行动的背景、计划与目的等。
此次空袭行动并非谋求较大战果,接到命令后。中亚战区作战参谋长胡广第一时间就与战区司令薛殿川就行动规模大小、主要目的等展开了讨论,两人都非常同意将行动与支援苏联西南方面军联系在一起,即对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一次范围有限,但胜在目标明确的空袭行动。以最有效的方式起到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和减弱其对苏攻势的目的。
不仅仅是崔可夫,胡广也自然很清楚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伎俩如何,此次德军对萨马拉地区、喀山地区发起的攻势很类似于一次大纵深的连续突击式作战,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在战役初始阶段就对苏军造成极大的重创,使其能够从容的进攻苏军的其他正面而毫无后顾之忧,因而在这样一种行动思想下,德军的各种突击组合方式便始终围绕着夹击、合围、俘虏、消灭等而展开。不管是轮廓弯曲的正面进行,还是呈直线的正面进行,德军的行动都简单明了,而且声势浩大且力度不小。
胡广让助手将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战役配置纵深形势图投影出来。很快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德军对正面的迂回、包围纵深相当之大,而且还有防御的战役配置纵深,纵深长度竟达到了30余公里,如此一看。就不难发现,德军的预定大规模实施的迂回,似乎不仅要直接席卷苏军的防御地带,而且要席卷崔可夫的整个预备队的整个正面。真要是如此,那么崔可夫的部队也就基本上一口气被包饺子了。所以在德军的两翼兵力配置中也很容易发现,他们集结了大部分的摩托化集团军和部分装甲集群兵力。在正面倒是集中了较多的步兵和炮兵。
德军的装甲兵力攻坚能力和突破能力都毋庸置疑,一直以来,德军在实施大纵深战役的时候,其迂回包抄部队、穿插分割部队等都尽量会避免与敌发生纠缠冲突,极力避免因为战斗而降低了自己的速度,然而敌人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高速突破快速机动,所以战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德军的两翼部队往往都很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机动能力,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武器装备配置也可看出他们并不害怕与敌人交火接触,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借助炮兵、航空兵乃至不需要额外帮助就能顺利摆脱纠缠,围绕战役目的而继续实施机动。
当然,不管是德军的装甲部队也好,其步兵部队也罢,大量装配自动化武器的德军,结合其较高的战斗素质和纪律性,德军的高强度战斗持续时间很长,相比其他们已经战胜的西欧各**队乃至正在竭力厮杀中的苏军,德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都明显高出一筹,不过不可忽略的是,德军的战役每每都是建立在长久消耗单兵体力和装备性能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德军的战斗攻势往往像海水那样,一波接着一波,每一波都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资源及各种战斗物资、供应品,因而会特别的旺盛与强大,但是随着攻击波结束之后,在下一波到来之前,德军基本是不会有太大的动作,毕竟士兵需要休息、装备需要维护保养、物资需要补给、下一波作战计划需要拟定与完善等等。
德军的强大也就在于他们每一波的进攻攻势都超乎寻常的强大,如果抵抗部队脆弱,德军甚至只需要一波不太强大的攻势作战就能摧枯(书书屋最快更新)拉朽的赢得胜利,波兰就是在德国对其闪击之战中,第一波就倒下的例子,而苏联则因为地大物博和人力资源丰富,所以只能一波接着一波的硬抗住德军的进攻,直到丢掉了首都还要继续沦陷更多的土地,这才能依靠空间上的距离拉大,拉长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德军的攻势波次之间准备时间更长、单次进攻力度更弱,这才能够勉强坚持更长的时间。
而且,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绕过莫斯科地区向萨马拉地区展开进攻,从后勤运输角度来讲,兵力雄厚的该集团军群的物资补给困难,也随着其不断往东推进而越发严峻起来。以往的铁路线早就被苏军破坏得连铁轨、路基都看不到一根,路肩和桥梁隧洞等也都被严重破坏,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触发苏军留下来的地雷陷阱,而单纯的依靠修建野战公路。利用越野军卡来输送物资,那显然问题就异常尴尬了。
以最低的标准来计算德军的物资需求,一个轻装化的步兵集团军一昼夜就需要消耗各种物资将近300吨,而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摆放在一线的部队显然不止一个步兵集团军,那么再加上其配置的炮兵、装甲兵等,那么一个辖5个步兵军、加强16个左右炮兵团与坦克营的作战集群单位,至少也需要20列单列30节的军列运输各种物资,其中大部分军列都需要用来运送弹药。还有一部分得用来运送坦克、航空兵和汽车等所需要的油料。
而如果考虑到德军不断进攻推进,需要许多的工程器材来铺路架桥、需要许多的医疗物资来医治伤患等,那么显然德军一个作战集群单位一昼夜的物资需求,显然用20列军列来运输是远远不够的。从共和**情局反馈给中亚战区司令部的情报来推测,德军往往需要30列左右的军列来承担物资运输任务,而且还仅仅能够满足一昼夜的作战需求,可以想象,如果高强度的战斗持续一周乃至半月。那么德军的物资消耗需求何其之大?显然,离开了铁路线展开作战,单纯依靠运力小的卡车进行公路运输,德军的进攻强度会很低。因为他们的物资补给速度远不如在莫斯科作战之时。
更何况随着德军的向东推进,德军逐渐远离了自己的大本营。而苏军却越发的靠近自己的大后方,两者的后勤物资的能力真的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德军前线的士兵往往需要开始节约弹药和粮食,生怕一旦公路运输补给线中断而要等上好几天才能重获补给,自动化武器装备都不敢贸然倾泻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