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喜气洋洋的恩荣宴,因为突然闹了这么一出,气氛瞬间急转直下。一时间殿内静得几乎能听见风声,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了翻阅着证词的皇帝身上。
“哼!”看过所有的证据,永昌帝的脸色已是完全阴沉了下来,将那叠纸向案上重重一摔,“这些逆臣,竟敢做出此等伤天害理之事!吴瑾何在?”
吏部尚书吴瑾连忙出列:“臣在。”
“着你去查办此事,一经证实,所有涉及其内的官员立刻革职,留待大理寺候审。还有叶沉涛,”永昌帝说着,又看向户部尚书,“着令西南各地的公仓,就近将钱粮拨去赈灾。你二人就此事列个章程,各写一封奏折,明日呈给朕看。”
“臣领旨!”叶沉涛也站出来,与吴瑾一同领旨。
永昌帝这才收回目光,重新看向依旧跪在阶下的青年。“武云起,”他意味深长地念着对方的名字,“你真是好大的胆子。”
“学生自知人微言轻,恩荣宴后恐怕再难以得见天颜,但救济灾民之事刻不容缓,只能出此下策,借着酒劲斗胆上书。”武云起镇定对答,向皇帝深深一揖,“败坏了陛下的雅兴,请降罪。”
“你是为民请命,何罪之有?”永昌帝淡淡道,“起来罢。”
话虽这么说,但在场众人都看得出来,被这件事一搅合,皇帝明显心情差了不少。也没兴趣再听其余的进士们作诗,他摆了摆手,下令乐坊继续献上歌舞。
“伯襄,你看那魏老匹夫灰头土脸的样子。”周迟嘴唇微微翕动,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诮,“这下子他可是大大地丢了面子。”
谢擎深闻言看去,顿时明了。魏晨安为了拍皇帝的马屁,提议以盛世为题,暗示进士们歌功颂德,哪里料到竟会横生枝节。武云起呈上的那一叠陈诉,可不就是对这歌颂盛世太平之辞活生生的讽刺?
“老匹夫与那些失去了表现机会的进士,指不定要怎么记恨这探花郎呢。”周迟轻笑,“想不到,今年竟有此等人物,也不知他究竟是精明还是愚笨。”
谢擎深敛去眼中异样神色,低声道:“此人一心为公,不惜赌上了自己的前途,堪称义举。”
“义举是义举,”周迟唇角微勾,带了几丝讽意,“只可惜好心未必好报。”
到了这个份上,恩荣宴再进行下去,已经是有了几分打肿了脸充胖子、强颜欢笑的意味。百官当中有人开始坐立难安,永昌帝似乎也是同感,于是待一曲奏罢,便命舞姬们退下,由马怀恩拿了一个金角朱漆的匣子,放在桌案上。
众人见状,都立刻提起了精神,心道今日的重头戏终于要来了。这匣子中所装之物不是别的,正是今年一百五十六名新科进士的任命诏书。
进士们再度来到大殿中央,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按照名次顺序跪下。只待上面读了自己的名字与官职,谢恩后接过诏书,便算是正式入了仕途。
匣子打开,永昌帝却是从里面先拿了一个出来,随后向马怀恩道:“宣吧。”
马怀恩展开一封诏书,念道:“状元赵方玉,授撷英馆修撰,钦此!”
“微臣接旨,谢陛下!”虽然已经知道了结果,但真正将诏书握在手中时,赵方玉心里的石头才真正落了地。极力遮掩住自己面上的自得,他悄然退回自己的座位上。
“榜眼宋焕生,授撷英馆编修,钦此!”
“微臣领旨谢恩!”宋焕生也领了诏书,喜滋滋地下去了。
马怀恩顿了一顿,小心地看了一眼永昌帝,这才从匣子中又拿出一封诏书,展开,念道:“二甲头名王叔英,授撷英馆庶吉士,钦此!”
二甲?
微小的骚动在席间荡漾开去。百官面面相觑,最终不约而同地都将目光集中在了跪着的探花郎身上。
周迟敛去了看好戏的表情。他微微眯了眯眼,目光一瞬飘到皇帝身上,又很快收了回来。
一封封诏书陆续被发了下去,二甲,三甲。最终,御阶之下,独剩了武云起一人。
“卿既然挂念着西南的百姓,那朕便成人之美,送你去当地造福一方。”永昌帝把玩着手中的任命诏书,声音中听不出喜怒,“这些证词是从哪儿来的,朕便任命你为哪里的县令。三日后,自己去吏部领新的诏书吧。”
一方知县,是三甲进士才会领的官职。
肖德远坐在人群里,看着跪在原地,脊背依旧挺得笔直的青年,心中暗暗叹了口气。这个结果,也算是在他的预料之中了。前脚听着歌颂盛世,后脚就被人将民生艰难的证据甩到了脸上,皇帝心中不乐意也是理所当然的,就是这公报私仇的手段显得小家子气了点。
况且,就算武云起为民请命,行的是正直忠义之举,但他毕竟是挑了一个最不恰当的时间,以一个最不恰当的方式提了出来。果然还是太年轻了,官场可不是单凭着一腔志气就能闯荡的地方,贸然行事,只会被碰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若是永昌帝再睚眦必报一些,给他扣一个大不敬的帽子,直接革了他的功名,都没人会站出来说情。
四下众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身上,窃笑者有之,惋惜者有之,探究者亦有之。武云起垂着眼帘,将所有情绪都收拢在眼底,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