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州之北,建州再南下,哪里?泉州!
许多贫困百姓就顺着这条道,南下泉州,去了彼岸。
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处州本来就是丘陵地带,人口越来越稠密。这不是后世,仅是越南那巴掌大的地方,就能养活近亿人口。现在的产粮有多低啦?这些赤贫百姓一起迁徙走了。反而能宽松处州的压力。
不过思考的角度不同,看法也就不同。虽然是宽松了处州人口与耕地压力,但这些赤贫百姓大规模迁徙,就伤害到了各个大主户的利益。最少他们不敢象以前那样苛刻佃户了。租子收得重,俺不租你家的地了,去彼岸!
梁焘做为一个旧派大臣,更看重这些主户乡绅,当然也会产生排斥。
但他却没有任何办法,不提朝廷默许吧,以前宋朝就不禁止百姓流动的。难道梁焘冒天下之大不韪。学习唐朝的前期,强下命令,不让百姓外流?
然而越是束手无策,梁焘心中的仇恨就越深。
正好文彦博因为错杀张睦。贬知池州。
处州离杭州不算太远,而且他与文彦博还有书信往来,梁焘迅速得知。因此他写了一封信给富弼,希望富弼出面,劝说皇上,再怎么说。只是一个小商人,而文彦博做为三朝重臣,如何为了一个小商人,而“重贬”到池州呢。
确实梁焘是这么想的,士农工商,商人乃是最下贱的一个群体。
这个想法……当真如此!商人当中也有好人的,而一些大地主的做法,比商人更黑心!不过千百年来就是这种观念了,实际说起来宋朝还算是好的。
那么司马家怎么有人经商?如果这么问司马光,司马光准得抽人,俺们家族是有人经商,但是什么人在经商,而且他们敢凌架于士大夫之上吗!
同时梁焘又零零碎碎地说了许多王巨的坏话。
信未到富弼手中,富弼就已进京。直到富弼羞愧地回来,才收到梁焘的信。
开始时富弼也未多想,更没有回信,而且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
但是这时候又发生了两件事,重新点燃了富弼的不满。
朝廷又派李定来洛阳,调查那些随富弼进京乡绅的平时做为,其实相比于安焘所带来的乡绅,洛阳这群乡绅素质要高得多,有的乡绅在乡里名声还真的不错。
当然,这些乡绅都是有来头的,银行司是是非非不管了,可是朝廷要执行齐商税,让他们不乐意了,这才随富弼去了京城抗议。
然而以李定对旧党的仇恨,那是省怕事儿小了,不怕事儿大了,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于是在洛阳是真正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李定这种宁肯错杀千人,不愿放过一个的做法,让富弼终于又恼火起来。
再者就是耆老会。
王巨提议下诏拆散耆老会,有许多老家伙不愿意离开洛阳。
那怎么可以呢,你们不离开洛阳,继续象以前那样时不时来一个聚会,王巨在京城那就难受了。
因此给了李定一道命令,让他“劝说”这些耆老们,速速各回故里吧,省得到时候朝廷真的按照制度来,你们就难看了。
李定于是一个个找上门,到了他嘴中,说话就更难听。干嘛,还想继续聚集,结党成群,蛊惑民心?
这些耆老们一个个来到富家诉苦水。
富弼有什么办法?
不过富弼也开始反思了,于是发现了一件事。
与朱纯无关,现在几乎就没有一个人能想到陕州背后还有着内幕,都以为是安焘闹了乌龙,因为急吼吼地想打倒王巨,替文彦博打抱不平,所以未甄别这些乡绅的真面目。
不但安焘,包括自己这几个人在内,同样也没有注意,这才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然而王巨却立即注意到了,不注意到就没有后面安排了。
这不仅得要手中有着力量,还得有高明的智慧了,智慧是好听的说法,应当是心机。
后面的发展更是心机的表现,如果王巨真象富弼回到洛阳后的那么大度,知道这些乡绅的真面目,为何没有在富弼没有进京之前,暗中通知一下,再稍稍示好,那么富弼几人无疑会改观对王巨的想法,即便还是去了京城,稍稍说几句,大家各自有一个台阶下,此事不就完美解决了。
站在富弼角度确实是这么考虑的,然而不提这是王巨有意布下的计谋,就不是有意布置的计谋,他们这群人中有了司马光,王巨会不会想“完美解决”?
但王巨没有,相反的,他选择了最激进的做法,利用这个漏洞,将自己一行人软禁在驿馆,再利用这些高利贷乡绅的丑态,将自己这几位老臣一生的光辉完全抹黑。
事后呢,王巨还假惺惺地做着好人。
这事儿,不仅王巨心机深,还十分地恶心。
也就是李定的做法,将富弼的想法引向了另一面。
于是富弼在弥留之际,回给梁焘回了一封信。
信中说,国家之所以有这些乱象,是谀佞者进,人主不闻有过,惟恶是为,所以致乱。但皇帝身边多是小人,所以忠言不得进。
又说先是王安石,后是王巨,以利诱君,因此今天上自辅臣,下及庶士,畏祸图利,习成弊风,忠词谠论,无复上达,致陛下聪明蔽塞。
特别是王巨,其手段暴厉胜过王安石十倍,比如自己这一行进京,说软禁就软禁了,古今往来,有几个权臣敢这么做?
不但手段,最可怕的是其心机。富弼将自己所想的,也写在信中。
又说,至此,大前年刺相案十之八九,可以断定是王巨的苦肉计。
而且富弼这时病得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又写了一句话,那就是王巨非是王安石,弄不好就是宋朝的王莽与曹操!为何呢,因为朝中大臣上下一起被他迷惑,这还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他在军中的威望。
信到梁焘手中,乃是私信,然而富弼死了。
中国有一个很不好的传统,活人为小,死者为大。活着的父母亲不孝顺,但死了的父母亲,四时八季,必须祭拜……
梁焘就写了一篇奏章,以及这封信,一起递向京城,弹劾王巨,就是王巨逼死富弼的,如果富弼不遭此羞侮,不忧郁积重,如何能薨逝?
不要小看了这道奏折。
想一想蔡确之死,对另一个时空宋朝的影响吧。
而且富弼名气可比蔡确大得多了。
并且富弼最后一句话,更让王巨担心,要知道赵顼疑心病有多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