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如此级别的待遇轻而易举就引爆了业内热议。
他,凭什么?
如果好莱坞业内有这样的想法,普通观众这样想也就不意外了,区别在于,普罗大众缺少一些攻击性和批判性,更多是好奇,带着挑刺心理的好奇——
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演员,居然能够引发如此讨论? 这,确定吗?
所以,当人们因为好奇走进电影院,“公主日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
不知道。
因为“纽约时报”什么都没说,那篇专访里呈现出一个演员的真实形象,反而是对电影的讨论几乎不见,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期待什么。
自然而然地,安森在大屏幕呈现出来的形象就会偏离期待——不管是什么期待,电影都和自己的想象不同,届时又将迎来一轮全新讨论。
喜欢?厌恶?无感?
更重要的是,“公主日记”这样一部电影,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讨论吗?
一切,全部陷入未知。
但这样的未知却是令人期待的令人亢奋的。
“纽约时报”点燃一抹微弱的星星之火,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碰撞之中助长声势,转眼就浩浩荡荡地蔓延开来,展现燎原之势,引爆暑期档残存的能量。
熙熙攘攘地,电影院再次热闹起来,谁都没有想到,今年暑期档居然一直到八月还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
这里,还有一个巧合。
严格来说,本来被认为是影响“公主日记”票房表现的潜在干扰,现在却因缘巧合之下成为观众们进入电影院的燃料。
八月第二周,“美国派2”首映。
两年前的暑期档,一向热衷于以小博大的环球影业推出一部青春性喜剧“美国派”,这部投资成本仅仅只有一千一百万美元的作品,在暑期档一众重磅项目里显得弱小无助,却万万没有想到电影迎来票房丰收,不仅在北美大受欢迎,并且还走向全球。
北美一亿零两百万美元、全球两亿三千五百万美元的票房。
“美国派”不仅成为当年利润收益比最高的作品之一,环球影业赚得盆满钵盈;而且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引发热烈讨论,续集的提上议程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本周,“美国派2”终于来了。
某种程度上,“美国派2”和“尖峰时刻2”非常相似,前作都是口碑平平,在专业影评人眼中不受待见,却引爆市场取得票房佳绩,并且让续集登常
现在,续集的群众基础也让电影的票房前景被看好。
“美国派2”和“公主日记”都是校园喜剧,从类型来看确实是正面碰撞,但具体细分,前者是青春性喜剧,后者则是浪漫爱情童话,目标市场并不重叠,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档期敲定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两部作品应该互不相干,但某种程度上,“美国派2”可能成为一个潜在干扰因素;而现在,情况却发生微妙变化,“美国派2”的目标群众也可能对“公主日记”产生兴趣。
这,也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不过,预测只是预测,全部都是纸上谈兵而已,终究还是要真刀真枪上阵比拼看看才知道实际情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