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战将长期持续。
非国家网络战
如果说大国在网络战中还在进行阵地战的话,2011年个人的网络游击战也频繁打响了。从中东北非的动荡到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这些活动不分东西方,不分文明,不分阵营,对主权国家的有序统治形成威胁。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2011年遍及多国的草根网络行动组织性低、目的性弱,但破坏力惊人。中招者轻则支持率下降,重者政权易主。
2011年12月16日,布拉德利?曼宁案在米德堡军事法庭接受听证。曼宁24岁,前美国陆军一等兵、情报分析员,他把大量美国军事和外交机密刻在光盘里转交给“维基解密”网站。迄今所有线索都表明,这是个人行为。但如果这是某国情报机构策反的行动,无疑可载入大国情报战经典案例。
同样的行为发生在布雷维克身上。这位挪威袭击案的元凶在2011年7月22日的袭击中先在奥斯陆市中心制造爆炸案,随后在奥斯陆以西大约40公里的于特岛开枪行凶,共致死77人、伤80多人。在发动袭击前的几小时,布雷维克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其耗时三年篇幅长达1500页的《2083欧洲的独立宣言》。还有伦敦、华盛顿被互联网上的愤怒情绪煽动起来的大量年轻人,他们的骚乱与个人极端行为破坏力惊人,而且都日益与网络相联。
然而已经占据技术优势并建立强大网军的美国却屡屡指责中国的网络战威胁。《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近日报道,至少有20个受到中国军方资助的网络小组在对美国进行网络间谍活动,他们有着不同的攻击风格,负责通过网络窃取美国秘密的大部分工作。五角大楼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这几年也持续宣扬中国网络战威胁。2011年的报告称,中国军队正利用网络战从3个方面谋取军事优势,一是收集机密数据;二是通过攻击以网络为基础的后勤、通信、商业活动放慢敌方反应时间;三是在发生危机或冲突时成为物理攻击的力量倍增器。
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另一种网络攻击——网络舆论战,古老心理战在网络时代的新应用。目的在于诋毁敌方形象、瓦解其意志、涣散其民心。2011年,大国实体攻击与舆论攻击同时在网络空间展开着。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普通人比以往更容易获得发布信息的渠道和武器,这使得主权国家体系前所未有地受到挑战。这是一个令所有主权国家和政府都难以应对的新难题。
现在全球有25个国家有网军力量。在国家间把网络对抗当成军事手段的同时,个人通过网络反政府、反社会的行为也在增多。互联网治理、社会管理、应对跨国犯罪等,正日益需要主权国家加强合作。
2012年是一个大选年,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国际舞台上的多个主要行为体都面临决策层更换。网络舆论战必然在其中伴随始终。国内各党派、候选人之间利用网络对战是必然的。同时,外部力量也希望通过网络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