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光刺激下瞳孔收缩,我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耳听震天动地一声巨响,睁眼一看,原来他将我面前的桌子一掌拍裂,眼珠通红开始咆哮:“你当你是什么?热血青年?爱国志士?我实话告诉你吧!你没杀成日本人,你把我们徐处给害了!你把中国人给杀了!你丫有种绑架袭警,就应该有种认”
有人上来制止了京城的年轻刑警,把他劝了出去,印象中这人以后再没出现在审讯当中。我当时悔恨难当热泪盈眶,接下来我面对的,不光是电泡的烤射,严厉的审讯,还有自己心灵的拷问。我终于悲哀的知道:十万火急下的判断失误,已经让我变成一个杀害警察的凶手,仅仅十几分钟的生死惊魂,已经令我从受害者变身恶魔,我追悔莫及苦不堪言。
究竟是谁,打开了我生命中的这只潘多拉盒子?
在**和精神的双重煎熬下,我渡过了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二十四小时。
我开始虽然痛悔,但并不绝望。我当时还很理解他们的愤怒,我想自己虽然暂时说不清楚,但事情经过并不复杂,很快就会水落石出。真正让我丧失信心的,是专案组主审义正辞严的一番话,他那时刚刚接过一份材料,翻看后对我说:“我明确告诉你,施慧!从昨夜开始,你已经落入我们的侦查视线之内。昨夜十一时左右,不止一个证人目击你用出租车拉载着害人;在受害人身上,也不止一处地发现你的血迹和指纹。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你的报复绑架的做案动机,而你自己交待的所谓强尼酒吧受害现场,经遇火灾根本无从考证,而你指控的东辰公司的郑子良,刚刚被证实在火灾中丧生”
我惊呆了,郑子良死了?他死了?我那时已经彻底糊涂,只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我肯定是掉进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了,看来即便我和吉田双双死于那场大火,我也难逃绑架罪名。我百口莫辩心乱如麻中,绝望发问,我问:“郑子良死了?他真的死了吗?”
没有人回答我,只有冷冷的声音在房中回荡:“施慧,你当过特警,也当过狱警,我们也不想对你搞什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攻心。你既然有胆子绑架日本人报仇,有胆子与警车同归于尽,现在让你说出个真相来,不应该这么费劲吧!”
我在绝望中沉默
后来我知道,吉田绑架案的发生并不偶然,而且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教科书事件的越演越烈,国内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我所在的省城,因为商家率先将日货下架,而成为抵制日货的急先锋。随着游行抗议这些民间行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风起云涌,中日两国外交已经脆弱敏感到了一定程度。在日的中国留学生被害或者日本驻华大使馆被砸、外交官受到威胁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章,继而为国际社会瞩目。
在这种时候,出现这样的绑架案,无论是日本方面,还是中国政府,要求尽快破案给予外交解释的心情都异常迫切,给公安部门施加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命令和压力层层下达,公安部要求专案组限期破案的时间也是以秒计算。在这种情况下,种种不利证据又都指向我,所以我首当其冲地成了唯一的突破口。专案组断定绑架是我所为,他们夜以继日,进行了长达二十小时的突击审讯。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出来为我鸣冤叫屈的,是市公安局刑警队。为此,他们与顶头上司省公安厅刑警大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这是我后来得知的。
本来审讯开始处于保密状态,可市局的黄姐首先发现我成为嫌疑犯。她是做为省内数得上的女刑警,被专门抽调省厅协助办案的。凌晨抓捕现场异常混乱,她当时并没认出我来。等解救人质任务告捷,因为重感冒她在省厅招待所睡了一觉,下午又被召回专案组,加入审讯的轮值记录排班中。当她听说嫌犯是个女的,把北京刑警撞死了一直冥顽不供,也非常好奇地也想看看这个恶贯满盈的女魔头是什么样。就以身份之便先去了趟监控录像室,开始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连揉了好几下才反过味来,忍不住大叫:“哎呀,不对!这不是施慧吗?怎么把她抓来了?!”
她清楚地看出我头肿手伤,断定我挨打吃亏,当场就认定抓错了,她说这人我太了解了,绝对不可能是嫌疑犯,她不是这种性格!她非常孝顺母亲重视亲情,不可能不顾身家性命地去报复绑票,这绝对有悖常理。但是,做为一个基层协助办案的警察,她自然人微言轻,呼吁根本没有引起任何重视。于是她拒绝参加审讯,却一次次地去看录像,到了停晚见审讯还不终止,气不过就给徐亮偷偷打了个电话,说小施快叫北京这帮混蛋给整死了,你赶紧跟省厅说说去!
徐亮当时正载着远道归来的妻子和儿子,行驶在从机场回城的高速公路上,闻讯立即调头赶到省公安厅。他申诉说施慧是我们市局携警,不管在部队还是在地方都当过英雄,去年为破获抢劫出租车大案立功时,你们厅领导还亲自到医院看过她呢。以她的思想境界,根本不会做出绑架这种事情。
省厅领导当时的态度也很犹豫,说这些我们全知道,但功是功过是过,这次她的嫌疑担大,还开车撞死了北京专家组的一位领导,现在的专案组是公安部主持的,他们又掌握了许多证据和线索,认定是她我们也没辙。
于是徐亮领着自己一伙人开始调查取证,首先到交警部门,拿到了昨夜主要交通路口录像,回省厅说肯定抓错了,你们看这个录像回放,清楚表明施慧的捷达车确实是在逃避追杀的路上,后面曾经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