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熊元之所以此时想到刺史制度,是因为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最终形成了州牧这种集军政于一身的封疆大吏,造成了后世历史上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的根源,但是不可否认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在形成早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极大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掌控。
而此时的楚国,贵族垄断教育,垄断官职,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有太多肮脏,见不得光的事了。
但是此时的熊元无力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态,根源也是因为教育垄断,熊元身边没有多少身世清白,和公族、贵族、封君完全没有牵连的人才可用。
因此熊元决定委任刺史,行使监察地方,宣扬楚王王威,教化感召百姓的事,再加上锦衣卫,一明一暗,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进而根绝封君在地方割据的可能,同时熊元打算组建王室商会,实行盐铁官营,不仅能从经济上加强对楚国的统治,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更可以充实国库。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已经技术成熟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水力纺织机等等,这些有利于民间生产生活的研究成果推向民间,鼓励民间自主生产发明这些东西。
并且鼓励民间商业活动,逐步加强楚国的财力,但是这些政策的推广不是一两天能够实行开的,熊元需要大批的人才来推广教育,让民间拥有大量有文化了的人。
不然你想让不识字的大老粗,看着你印刷出来的书籍去制作纺织机、印刷术等等的机器,基本上不可能。
当然这些都是长久计,短时间内熊元只能用刺史来监察地方,这些刺史都需要文化人,这些刺史的来源熊元也想到了。
墨家子弟中的一部分读书人,荀况是此时儒家的大成者,四处游学,门人弟子众多,要强数百读书人来楚问题,剩下的太昊学宫中也有一小部分成绩优异者者已经可堪一用,虽然人数不多,不足百人,但是这些人才是熊元真正看好的骨干。
这么算下来,以楚国此时的土地面积,监察封君及各地官吏,熊元并不打算让一位刺史固定监察一个地方,而是在民间游走,监察是次要的,毕竟还有锦衣卫,主要是宣扬楚王王威,扩大熊元在民间的号召力。
即使如此几十位刺史已经绰绰由于,现在有数百人,熊元完全可以挑着用,剩下的都可以留在太昊学宫继续学习,等到时机成熟,逐步打破教育垄断,改变贵族世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状态。
至于什么时候时机成熟,那就需要太昊学宫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进行忠君爱国教育,等到培养出了一定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