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以为的大仗却没有如约而至——蒙古军中并不是如铁板一块,见大周军队已经集结完毕,主和派立即跳出来,一番撕扯,终是以议和而终结。于是,派了使者前来议和。
李颢本做好了大战的准备,不想却是这个结果。忙派兵士八百里加急将此事上奏,如今朝廷中各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李颢的奏书送至京城的时候,今上已经陷入昏迷,水米不进,宫中近身侍候的人都知道不好,老皇帝大限将至。一时,宫人慌乱,先是乱了阵脚。继后年轻无子,根本压不住阵脚,加之未立太子,老皇帝已经成年的儿子有四位,大家暗自掂量站队,人心不稳。
以宁王赵衡为首的主战派认为既然大军集结到了剑门关,就应趁此机会,深入蒙古草原,永绝后患。安王赵梓当然唯兄长命是从,极力赞成。
而魏王赵荆却是主和派。这蒙古人大举入侵本就是魏王与太师定下的计策,本是决意双管齐下,一边引蒙古来犯,一边等他父亲老皇帝咽气。他母妃德妃虽已无宠,因着娘家势大,在宫中的势力无人可以撼动,有她在宫中策应,那张贵妃也不足为惧。他与赵衡可谓是势均力敌——不论是朝野文武百官,还是宫廷中母妃的地位,他的母妃虽然没有被封为贵妃,可是出身世家大族,这宫中除却继后、张贵妃,就是他母妃地位最尊崇了。那全天下最高的位置,德妃也是大力支持自己的儿子去争一争的。
老皇帝的四个儿子中还有一个吴王赵杞,彼时他将及冠,综合势力比不上魏王和宁王。可是,赵幼清记得,“三王之乱”中,吴王还是很有实力的。如今不显山不露水,难道是想坐收渔翁之力?这扮猪吃老虎的戏码也真是个厉害角色了。
赵幼清拼命回忆吴王的事情,却发现一点都不记得了。
京中人心不稳,这次与蒙古的交战最后在多方僵持下终是以议和为主。两方虽是议和,那昭阳公主却不会再归蒙古了,受了那样的欺辱,再送回去的话,大周天家的颜面何存?
平西将军李颢接到朝廷的命令,陷入沉思。不战失了时机,以后,再想和蒙古人一决高下就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但是进攻呢?他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他李颢虽当过骑兵头领,也不过是平常练兵时演练罢了,他没有实战经验。加之剑门关年久失修,如果万一战败,退无可退。他身边也没有个得力之人,他的副将,都是临时凑成的草台班子,既无默契也无交情,所以,此战也无必胜的把握。
既然上头下令议和,那就议和吧!议和的事自有朝廷派人来接管,他李颢负责把昭阳公方送回京就完成了任务。
昭阳公方是继后颁旨让即刻送回京的——也是安抚百官及大周民众的意思。毕竟公主是为和亲而去,吃尽了蛮族的苦对头,还陷入危险的境地。于是,平西将军李颢点了一队兵士当护卫,亲自护送公子回京。
平素李颢在军中皆穿铠甲,如今要回京了,他便换了锦衣,又恢复了翩翩贵公子的形象。昭阳公主赵幼敏挑开车帘往外看的时候,这一身锦衣,迎着明媚日光,骑马前行的俊秀公子晃花了她的双眼。
那天,她在两军阵前,羞愧难当以至绝望。想不到,霎那间,画风突变,一位青年如天神降临救了她——是的,于昭阳公主而言,李颢就是天神在世。
幽冥长老秦少师此时已是花甲之年,时隔多年再回喧嚣的尘世,他也是不得已。当年,魏王母妃德妃娘家对他有埋骨救命之恩,他为王府效力十几年,以为大恩已报,四处云游收集毒物,却不想,王爷又把他请来到永城围杀镇武将军府二公子李颢。
李颢时年刚二十一,从边塞重地剑门关护送公主回京。回京途中倒是平平安安,不想,一行人行至永城,遇到了几拔人的围杀。这帮人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有使毒的,放暗箭的,负责切断护卫的,李颢浑身是血的站在洛水边,浑身上下没一块地方是完好的。想他贺李颢才二十一岁,这是得罪了谁?派这么多高手来合围。他余光瞟到身后湍急的洛水,心里长叹:罢了!死在水里倒还干净。转身果决地跳入水中,片刻便失了踪影。
秦少师看了眼茫茫洛水,心想:此次永城围杀,自是万无一失,任贺李颢武功卓绝,剑术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