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科举考试放榜的日子,唐斩虽然没能进到考场里参加考试,但也有点好奇心,想要去看看,加上李白也要求自己一同前往,所以在中午的时候就离开李府,到自己原先所住的客栈叫上李白,一同前往张贴榜文的南省。
二人来到放榜文南省的门前时,数千名落榜的学子早已经汇集在此处了,有的在看榜,有的在议论,也有的怨天尤地,更有的大骂今年的主考官,还有私下谈论着今年的科场是私卖状元。
几个知道些事情的人说道:“这前三名,其实早就已经被人给拿钱买了,早就内定的了,我们这么些人来参加这考试,也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表面上的功夫,作作样子以堵天下文人的嘴,好遮掩他们这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那也就是这这前三名,没有一个是凭真才实学考上的?”
“这不是废话吗?刚才这位仁兄都已经说了,那三名,全都被给卖了,哪里还有我们的份,被人家当猴给耍了。”
“那些该死的主考官,全都是些奸佞之臣。”
“兄弟,这件事表跟那些主考官没多大的关系,这全都是杨国忠还有李林甫二个老贼的意思,以二人在皇帝陛下面前得宠之势,加上朝中的众党羽,谁还敢得罪二人,所以这事情也着实无奈,只得依二老贼之意而来。”
“唉,说这些有什么用,人家是皇帝的大舅子,想中谁就中谁,咱们这些没钱没势的穷书生,还能把他们怎么着?也只干瞪眼的看着,心中真是十分的窝火,真恨不得……”
“真恨不得什么?”
“真恨不得让老天打雷,把他们给劈死!”
“得了,兄弟,老天爷要是真劈,他们只怕有百条命也不够的,只是很可惜这事发生的概率之渺茫,比你老兄要得道成神还要来得少,你还能把他们怎么着?可怜我们这些寒窗苦读数十载的读书人,好不容易盼来一场科考,却什么希望也没有,还被那些奸佞耍,想想心中真是觉得可悲,到头来读书人还有什么出路!”
“对!不能让他们这样子胡来,我们上殿去告他们一状,让皇上殿试那几个状元,榜眼,看他们有没有真才实学!”
唐斩没想到刚一来到这科考放榜的南省就看到众学子因为没有榜上有名而激起众怒,看他们的样子好像准备要闹事,心中不由升起几分同情之心:全都傻了,以为这样子闹就能把事情得到解决,那李杨二人岂能这么好对付的,那他们早就被收拾掉了。
李白不会也跟他们一样,满心愤怒的想要跟着一起上殿面君吧?想到这里,唐斩头微转朝旁边的李白望去,果然看到他满脸激愤之情,就见他站出来喊道:“诸位,我们在此吵嚷,毫无用处,你们如果不怕权贵,那大家一起上殿面君,我想皇上科举考试总是希望能够选出辅佐社稷的栋梁之材,决不会像杨国忠之流,贪财图私,出卖功名,只要大伙齐心协力,定会大功告成。”
此时众举子情绪激动,听到这话,回头一看,就见一身道装的李白与唐斩二人,有认得李白与唐斩之人的举子连忙说道:“太白先生说的在理,走,上殿告御状去,这位兄弟也一同前去,求皇上当堂殿试……”
唐斩在李白喊出话来的时候,心中就知道要遭:看来这李白,包准又要闹事了,果然他这一喊完,一众学子就把他与李白给围了起来,推荐二人带头,准备上殿告御状去,看着那些满脸情绪激动的一众举人学子,心头忽然想起了自己那个时代大学里的学生闹事,也跟这个差不多,全都聚在一起依仗人多势众,希望能讨个说法,想到这里,脸上露出一丝苦笑:这不是变相版的学生聚众闹事吗?
一时之间,李白与唐斩二人走在了前面,准备上殿去面见皇上告御状,看到这里,唐斩心头忍不住苦笑一下:这李白,什么时候能冷静的想一下,这样子大闹,根本是于事无补,以为杨国忠是吃素的不成?
一行人刚走到另一条街上,迎面走来了一队官兵,拥着一乘八抬大轿向南而去,双方碰在了一起,一时之间谁也不让谁走不过去。
那些官兵哪里会去理会他们,扬起手中的皮鞭就直接轰打起来,唐斩当然不会任凭那些当官兵用皮鞭抽自己,几个闪身,避过二人,抬起脚一下把二个官兵踢翻在地,身形一转准备闪过去把另二人放翻在地救李白,可没想看到李白也是身形微闪把其中一个官兵给踢倒了,然后在一拳把另一人击退。
看到这一幕,唐斩神情微情微愣:没想到这李白真的会武,想来他喝醉酒看起来乱舞剑是真的懂点剑术了,还真是看不出来。
古人的文学子大部份都手无缚鸡之力,身子骨不是很强,像李白与唐斩这样会武的更是不多,所以才有了以文会友,以文比试之说,像现在这样面对面跟训练过的官兵强碰起来,那当然是不行的,要不是仗着人多,只怕早就被那些官兵给收拾了。
这样的打斗只是引起小小的骚乱,毕竟大部份学子不会施展拳脚,一时之间双方都不让路给对方过去,僵持了起来,后面的轿子只好停了下来,坐在轿中的官问道:“前边发生什么事情,为何聚众挡路?”
一个领兵的军官探清了情况之后,马上走到轿前道:“回大人的话,前面拦路的全都是今年参加科考的数千学子,因为落榜之事聚众在一起,在一个叫李白,另一个叫唐斩二人的带领之下,带着众举人学子要到兴庆宫告御状,状告杨国舅。”
“嗯?原来如此。”这位大人听完这话,心中暗喜: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
心中暗喜的这位是谁?他叫郑如,刑部侍郎,他知道杨国忠为了拉扰人心从而制定了一套官史的选拨制度,那就是:文部选拔官吏,不管贤明与否,选择有资历的留下,依照声望和功绩任命一定的职位,那些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官吏都赞成这一建议,凡杨国忠所施行的政策,都曲意迎合人们的愿望,所以受到一些人的称颂。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