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你们听完之后大概就能明白什么是武,什么功,什么是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了。”杨奇。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
“地方就不说了,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大户人家都会把孩子送到拳师那里学点功夫,以便更好地顶门立户。”
“有位拳师,姓张,拳脚功夫很好,因此时势乱,所以很多人都交钱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学武功。因为名声好,功夫又了得,所以前去拜师的人络绎不绝。”
“生意很好,张拳师整天领着一伙少年弟子习拳练棒,日子都能过得不错。”
“那个时候,武林中一般的独门绝技是不轻易外传的,还有,徒弟们在基础功法学成之后,师傅一般还要根据自己对弟子的喜欢,秘传一两手绝技给他。”
“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的因材施教吧,就像我传你们的功夫,侧重点各有不同。”
“这位张拳师的弟子当中,有一位脑子比较不灵光的,叫刘小二。这小子跟了师父三年,笨手笨脚、憨头憨脑的,什么都没学会。”
“张拳师见这刘小二傻里傻气,也懒得在他身上下功夫了。”
“但是,刘小二眼看着师兄弟们,一个个学业有成,被师父单独叫去后院传了绝技之后,高高兴兴地归家去了。”
“可是排到刘小二时,张拳师都懒得拿正眼看他。刘小二只好自己去问师父:师父轮到我了,你要传我什么绝技?”
“张拳师心想,你这个笨蛋还学什么绝技?呆头呆脑笨手笨脚的,以后让人知道我居然教出了这么笨的弟子岂不是让我丢人现眼吗?”
“于是,他随和在灶门前拿了一根烧火棍,在头顶上抡了一圈,跟着右脚向前一蹴,随口来了一句,去吧!”
“烧火棍递到刘小二手上,张拳师随手就这么打发这个笨徒弟了——他说,去吧,其实是叫这个蠢徒弟赶快滚蛋。”
“递上烧火棍,就叫他走,说不定,张拳师还有叫他去要饭的意思呢。”
“然而,刘小二很高兴地把他师父赐给他的兵器——那根烧火棍宝贝地收好,还真的认为他得到了张拳师的什么秘传绝技,叩别恩师,高兴地回家去了”
“回家后,刘小二的父母问儿子,在师傅那儿学到了什么功夫?”
“刘小二很高兴,还神秘地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师傅教了我一门非常厉害的绝技,名叫‘去吧’!厉害得很呢……”
“刘小二的父母不通武技,也不是武林中人,根本就不知道‘去吧’是什么神功秘技。但一看刘小二带回的兵器,怎么瞧都像是一根烧火棍……”
“刘小二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儿子憨头憨脑,虽然看情况有些不对,但没有打击他,只嘱咐儿子要勤习苦练,精益求精,不要枉费师父一片心血。”
“自此以后,刘小二就在自家的后院里天天练习他师父传给他的假绝技——去吧。”
“几年以后,少年刘小二长成了一个壮实的小伙子。作为施展绝技的兵器——那条烧火棍自然是不能再用了,随着日久功深,他的烧火棍,逐步换成了重达100斤的镔铁大棒,抡起来呼呼生风。”
“父母都为他高兴,而刘小二,也认为自己得到了师父的真传。”
“一日,此地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在当地摆下擂台,说是要以武会友。”
“刘小二是好武之人,得知消息,自然不能错过开开眼界的机会,于是就赶去观看。”“
“擂台下人山人海,刘小二看得兴高采烈。美中不足的是,一连两天,上台的不下十几位,可都被和尚三下五除二给打下擂台。”
“第三天,和尚眼见无人能胜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难免有些膨胀了。他口出狂言,说此地拳师没有真功夫,所会皆是花拳秀腿,三天了,没有遇到一个可以和他一战的人。”
“话音刚落,只见一老者飞身跃上擂台,挑战口出狂言的和尚。”
“刘小二一看,马上认出那是自己的恩师,于是就禁不住为师傅呐喊加油。”
“而张拳师也果真名不虚传,与和尚势均力敌,打了百十回合未分胜负。”
“刘小二好武如命,看着高手过招,就甭提有多过瘾了。”
“然而,再过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