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坚决:“臣请主公开国称王,以抗曹操刘琦!”
刘繇在刘备手下职位虽然不高,但是地位却是很高的。曾经的一州之刺史,又被刘备以同宗之名尊为叔父。
开玩笑,刘繇这么高贵的身份都屈膝请刘备自立了,大家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第二个跟随刘繇请命的倒不是首席谋士陈登、华歆,也不是江东大贤张昭张纮,而是从涿县跟着刘备闯荡天下的张飞:“主公转战天,为大汉朝庭立下不世之功,理当为王。俺也请主公称王!”
文武都有人开头了,接下来就好办了。
哗啦啦的跪倒一片:“臣请主公开国称王!”
……
那声音,整齐化一,绕梁三日而不断!
“备何德何能,焉敢擅自称王……”刘备虽然心里美到开花,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
三请三让,这是传世礼节。
称王后便会设史官造册记录刘备的言行了。总不能让史官的记载是这样的:建安七年四月,江东群臣在牟平大贤刘繇的带领下上表刘公称王,公不推,当自立之……
多难听呀?
应该是“公不允,自觉愧对汉室,难当王位……如此数次,方无奈允之……”
常规操作理应如此。
刘备当然懂得!
他也会这样做!
如此,光是议自立之事便达三日之久。
最后在刘繇、王朗的主持下筑坛祭天,自立称王。
迁治秣陵,以为国都。
称吴王!
开国立制,大封群臣……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怎么可能那么快完成?也许这只不过是刘备拖延两方使臣的一个借口罢了。
而另一边刘琦曹操的兵马就要集结完毕,正式开战了。
刘备不急,这样正好可以避开两边的来使,不轻易的卷入战争之中。张昭的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鲁肃心急如焚,刘备迟迟不给回复,曹操的使者也在这儿等着。但刘备称王这件事可不是小事,他必须尽快把消息传到刘琦耳中才行。
刘备已不再是刘琦刻意扶持的中原搅屎棍了,也不是曹操要培养的合作伙伴了。
人家都自称吴王了,看似与刘琦、曹操同等地位并立于世,实则听起来地位比刘琦曹操高多了。
曹操是为国公,纵然封地不少,但是要归属汉室管制的。换句话说,那是要缴税的!
刘琦虽然有块不用缴税的封地,但他只是郡王,郡王的地位岂能跟国王并论?
好大的胆子啊!
好大的野心。
再进一步,他岂不是要称帝了?
鲁肃再三思量,觉得与刘备联盟有利有弊。况且以主公刘琦的性格,他是极其反对别人名不正言不顺地篡汉的。就算他也会称王,也可能会称帝,但始终以汉之名!
不能等了,鲁肃最后没有知会江东的众友,自己悄悄地离开了江东,渡江北上,返回荆州。
当然,这些消息早已以最快的速度经密卫之手传回了长安。
他要离开,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参与到刘琦集团的重大决策之中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