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9、第 49 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呸!我就美!我就美美美!

    余大厨也说了,三番五次的来借调味料,借了不还。让她还吧,她说这点调味料斤斤计较,小气,不让她还,自己气。余大厨的调味料也是找了大半个县城凑齐的,不是钱的问题,是花费了很多功夫的问题。

    后来余大厨不借了,白知青又跟人哭诉,说余大厨排挤她,村里大娘来都有,她去问就没有。余大厨这暴脾气,直接当着大家面儿告诉白知青:‘村里大娘来换酱料什么时候空了手的?然而你白同志就敢空手套别人酱料,所以我不给,有问题吗?’

    小花同志也不高兴,因为小花同志条件好,她什么东西都有,那种沪市的面霜、肉罐头、麦乳精……她不是小气人,但也没有大方到见谁都给。她给余大厨东西,那是他们交情好,别的人说什么了?就是白知青在那里指桑骂槐说搞小群体什么的。

    就搞小群体了,你气啊?你气死吧。

    其后风平浪静,蠢蠢欲动的男青年女青年都被家长隔离到另一片干活去了,和知青们一块儿干活的都是村里的老爷子老太太。本来嘛,知青们干的活都比较轻,这些就适合村里老人干。

    白知青第一次伸出触角就受了重创,仿佛有些一蹶不振,大半个月安静得跟个幽灵一样。倒是那个长相漂亮的何知青融入得极快,该吃吃该喝喝,干半天歇半天,靠着一天四五个工分挣扎着等待城里救援。

    知青里的老大哥笑呵呵的,说何同志身上仿佛有当年昭明的影子,为人是娇气了些,但是做人做事还是挺踏实的。

    昭明也想到了去年刚来那会儿,他匀了些药酒出来,给同屋的新来的知青一瓶,给了新来的两个女知青一人一瓶。不过他虽然也给了白知青,表情却并不是很热情,话也不多说。

    白知青拿着药酒追出来,她皱着眉,特别委屈,“昭明同志,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对。”昭明直说了,他甚少对人这样不客气。

    白知青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你知道为了在这里过得好,为了融入这里,我们花费了多少力气吗?”

    昭明冷漠得看着白知青,“为什么刘大哥不要钱的给村里修机械?为什么小余姐亏了本也愿意和村里大娘换酱料?为什么我们这群人每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做教材晚上给人上课?”

    “废了那么多精力,为什么?就为知青正名,让人知道,我们这些人,虽然干农活不行,可是我们肯担当,有责任心,有道德,还有很多本事。所以村里人也愿意敬重我们,把我们当自己人看,也愿意提供很多方便和帮助。而不是像别的村子那样,简直当成了毒瘤和臭狗屎。”

    “你却差点毁掉它!”

    白知青一颤,眼皮上的眼泪终于掉下来。

    村里种的杨梅树都结果子了,一粒粒紫红色的挂在枝头,大队长召集了一批巧手的妇女,架着梯子采摘杨梅。

    这种水果放不住,采下两天就坏了,但鲜果放板车上一路震到县里,也卖不上好价钱,以前的时候村里都很愁,只能拿来自家吃,或者做点杨梅酒。本地的杨梅酒其实是用地瓜酒泡制鲜杨梅,这种酒放得太久也不行。但是做成昭明那种不放酒和水,用杨梅汁发酵酿的果酒又麻烦。

    小余同志就决定教村里妇女制作冰糖杨梅干,这种冰糖杨梅干制作好之后个头缩水变小,密封在玻璃罐里可以放很久,小小一粒酸酸甜甜,不但孩子还吃,女人也喜欢。若是有罐头机,还能做杨梅罐头,比杨梅干实惠多了,可惜没有。

    村里杨梅树不少,且不是一批次成熟,陆陆续续能有个把月的鲜杨梅。这些自己吃也吃不完,昭明在投机倒把里头赚了不少钱,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东西送到外面去。小余给支招,她能做冰糖杨梅干,能做杨梅粉,能做杨梅果酱,能做杨梅酒,这些都好储存。

    村里也想着这事儿呢,知青们一说,他们就觉得有戏,做了一些样品,让人带出去试试水。村里有些嘴巴灵巧得跟莺哥一样的后生,就让他们带着样品去几个大厂子看看,有没有收的。

    结果县里一个拉丝厂就看上了酸甜可口的冰糖杨梅干,他们厂子女工多,可以拿这个做福利。一个国营糕饼屋也要一批杨梅干,还有国营饭店……居然有很多国营企业有这个进购意向。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卖方,村里立马又多了一个挂靠在公社下面的‘杨梅制品厂’,然后和几个厂都签订了协议。

    不过这么一来村里的杨梅可能就不够,还得去附近的村里买一些原材料。

    做杨梅干这个活儿轻松,家里干不了活的半大孩子、老人和怀着孩子的妇女都能做。

    小余同志招呼着村里的青年妇女一起采杨梅,这东西有标准,杨梅不熟的不行,太熟了也不行。挑选好了果子,接下来就做冰糖杨梅干了。

    昭明前个月才去了一趟制糖村子,如今又去一次,代表村里那新鲜出炉的‘杨梅制品厂’和制糖村大队签订合同,用低价买了许多冰糖,这就降下了成本。

    新鲜杨梅要洗干净沥水,拌入冰糖,加水熬煮,这中间还要加上一定比例的陈皮、山楂、甘草等草药,挤出柠檬汁,一直到锅里浆汁只有一点的时候,把杨梅捞出来,放到烤架上,上烤炉烘烤。

    这个流程一般是村里老妇人在做,她们和灶台打了一辈子交道,能掌握好火候。

    收来的玻璃罐洗干净后在沸水里煮过,用竹夹子夹出来,沥水,快速的放入杨梅干,用油纸封好,这就是一罐罐成品了。每一罐的杨梅干都是半斤左右,但价格却是新鲜杨梅的十几倍。

    还有熬杨梅剩下的杨梅糖浆,十分浓稠,这些也能卖钱,一小勺就能化出一大碗的冰糖杨梅汁。但因为这种浓缩杨梅汁并不多,所以直接分给了村里人,以补偿今年村里人吃不到杨梅的遗憾。

    虽然村里人又拿了钱,又拿了果汁,心里并不感觉遗憾。

    因为这个东西是小余同志给出的秘方,就是有了她的配方,这些冰糖杨梅干才有了特别的风味,才能让嘴巴挑剔的城里人一吃就喜欢,所以她是有大功的,村里不能让她白干活。

    为了配方不外泄,各种草药都放在一个麻布袋子里,只有小余同志、妇女主任和大队长知道里面有什么。村里也担心寒了小余知青的心,她一气之下就把配方说出来。

    村里几个干部一商量,从今以后的每年杨梅成熟季节,这一个月都让小余同志负责这事,算十分的满工分。另外,头三年,所有杨梅干的纯收入,一层作为小余同志的奖励,三年以后,奖励降为百分之一。

    比如今年,这些杨梅干卖出七百多块钱,减去玻璃罐、别村的杨梅、冰糖和各类草药的价钱,还有五百多,其中五十几块就是小余同志的奖金。等过了三年,小余同志的奖金则变成五块多。

    村里没人不服,他们现在都特别服气。你说,都是人,怎么人家那脑子就这么好使呢?放他们这,杨梅只能白白烂在地里,放她那儿,这东西就是一串串钱。

    村里的妇女老人也都感谢她,一个月村里都给他们算八分的工分,村里壮劳力一天也就这么多,何况熬杨梅的时候,还能偷偷吃点渣,还能往家里带几个不合格品。

    唯一遗憾的大概就是昭明了,他今年估计做不了杨梅酒了,以后也做不了。要不是做枇杷膏得用枇杷老叶子,昭明觉得自己能不能酿枇杷酒也玄乎。

    但他也不是全无好处,至少拿着条子去了一趟制糖村,除了给村里的低价冰糖,他还弄了些红糖在县里黑市上卖。

    最重要的是,通过县里乔宽的路子,他低价买到了一套古籍,还有几个古董首饰盒,是一套的东西,金丝楠镶金银丝嵌宝石。还有更好的东西,可惜他买不起,还有些字画古籍,他却不会鉴定。

    昭明忽然想到老村长说下放上湾村的流放人员里有一个经营古董铺子的,不知道现在去拜师学艺还来不来得及。

    不过这个想法也就在他脑子里过了一遍。

    没时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