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绍兴,我是有些恍惚的。这种恍惚如水般荡漾在岁月里,凝神一想,觉得这份恍惚早已带有了文学与历史的意味。
记得读大学时,读到鲁迅的孔乙己与阿q正传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字,便觉得有趣,遂与两位同学特地从杭州跑到绍兴去,目的也是为了看一看穿一袭破长衫的孔乙己经常去吃茴香豆喝老酒的咸亨酒店,还有阿q与吴妈的土谷祠,当然还有三味书屋与百草园。那时候的咸亨酒店应该说还是很旧很老的,跟小镇上的其他小酒店没什么区别。桌椅、柜台等一概物具都是极具乡土味的。我们三个学着孔乙己的样子,坐在木长凳上,叫了一碟茴香豆,一壶老酒,还有豆腐干之类的小菜,吃了一顿至今仍常念念不忘的中餐。那次吃的茴香豆之味道,现在已经品尝不到了,也许是制作工艺变了,也许是我们的口味变了,总之,我觉得那天吃的茴香豆,比现在的任何美味都好吃。那天坐在那里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其实一眨眼,已过了近二十年了。
二十年其实是一部历史了。历史每天都在翻过去翻过去,历史后面的一页总比前一页精彩。这二十年当中,去过绍兴不少次,但都次都是来去匆匆,模模糊糊的感觉当中,绍兴在变,然到底变到何种程度,还是今年五月去的那一次。今年五月,第二届浙江作家节在绍兴地区进行的,主题叫“感受越风”一感受,确有“前世今生”之感。那天下午,我们在鲁迅的百草园讨论文学的草根性问题,我在百草园不慎跪到在地,一双膝盖跪出两只铜板大的伤口,大家都笑我对鲁迅先生太过崇拜了,崇拜到一进门便下跪之地步!晚上,组织大家去游护城河,我因跪坏了双膝,便不想去。当时有人说:“晚上在护城河里坐船观光,不比在西湖里感觉差,坐在护城河里,如同坐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一样。”说得我心动,就请随队医生帮我包好伤口,拐着腿跟着队伍到了护城河。船上早已备了二十年前吃过的绍兴老酒、茴香豆与豆腐干之属食品。酒是陈年佳酿,乘着兴致,也就喝了两小盅,微微醉在船里,醉眼看景,别有风味。如果没人告诉我这就是绍兴,我是不会相信的。白天的绍兴素素朴朴的,不曾想到了晚上居然如此妖娆起来。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之下,护城河两旁的房屋与绿化让人惊讶到只有张大嘴巴的份。天上人间,又岂只有杭州、苏州!连绍兴也如同天堂一般了,今夕何夕呀!长时间陷在恍惚里,怎么也拔不出来了。
间隔一段护城河,就有一座桥,桥名不一,桥状迥异,当时有人介绍这是什么桥,那是什么桥,各有什么特色,花了多少经费,听得我们一楞一楞的。上得桥来,是一座公园,公园里有喷泉正在开花般向我们招手。疑在梦中,不知身置何处了,只觉得整个人都被一种激动的情愫荡漾着。这份荡漾一直波及到那晚在新未庄看社戏。我们坐了小船泊在水中央,社戏开场乃到结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被深深浸染的感觉。生活在水乡真是幸福,这种幸福如同被羽化过一般,带着光晕,一层层漾开来漾开来,直到现在我写这篇文字,仍有恍动感。
我常在想:如果绍兴不是处在水乡,又会是怎样的呢?当然这种假设是很没意义的,我不知道绍兴如果不处在水乡,绍兴老酒是否还有这份醇浓之味?绍兴老酒是否还有这么有名;如果绍兴不处在水乡,绍兴的兰花是否还能如此出名?如果绍兴不处在水乡,那些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又从哪里谈起?
现在静下心来再去翻阅绍兴的历史或读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是颇有意味的。旧有的一切都随风远去,当然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仍如种子般在心里生根发芽。思绪像茴香豆一般逸出时淡时浓的香味,在温故绍兴过往旧事的时候,都会发出一种虽然泛着枯黄但仍有质地的感叹来。这份感叹也是带了浓浓的酒味的。
此刻,遥念如酒一般的水乡,如同喝了“女儿红”一般,醉意不知不觉间上了眉头,复又入了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