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独断江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三章 国内变局(第5页)

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

对待勋贵的态度上,李念凝和齐王是完全一致的。

但对待权力的态度上,可就不一样了。

李念凝的地位非常微妙。名义上,最高的决策权在东太后手里;而实际的办事权,全部掌握在齐王的手里。就是说,李念凝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第一,要东太后支持;第二,要齐王服从。二者缺一不可。

东太后是很少不支持她的,这一层问题不大;但齐王可就不是完全服从了。

叔嫂二人如果生出不同意见,最终又不能达致统一,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李念凝迁就齐王,这种情形并不算少。

一种是李念凝坚持,齐王只好遵命。

但“遵命”绝不代表李念凝的意志就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中枢都是齐王的人,六部也都看齐王的脸色,一件事情,如果齐王心里不想办,就算朝堂上口头上答应了下来,也总有各种办法,在执行的过程中消灭它于无形。

除非“慈颜大怒”。但太后是不可以和议政王轻易发脾气的。

包括在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上,李念凝其实也做不得主。

有一次,李孝忠拿了一张单子,去向内务府要东西。这张单子,李孝忠自作主张,比“常例”添了一些东西。不过,这个“常例”是在平隋匪的时候定的,当时钱得花在军兴上,宫里的开销压缩得很厉害。

李孝忠想,仗既然打完了,“太后以天下养”,多要一点东西不算过分。李念凝被他几句好话一说,也觉得有道理,既然他自夸一定有本事要的回来,就由得他了。

内务府的司官为难,向内府大臣请示。内府大臣指示:只要不需动用现银,库里有的,尽可以拨给他。

未曾想,这个时候兼领“管理内府银库”的齐王来了,一问端详,大为恼火:“拿‘则例’来!”

所谓“则例”,就是“常例”的书面记录。齐王拿着单子,一条条对照,多出来的,通通划掉。

处置完毕,临走前还扔下一句话:“告诉小李子,他再这么浑水摸鱼,挑事逗非,当心他的脖子上的吃饭家伙!”

这句话,当然不会转告李孝忠,也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齐王的声音很大,坐在屋子外的李孝忠听得清清楚楚。

齐王依据“则例”的做法当然是正路,但言语动作之间太不给人面子,李孝忠固然又怕又恨,回去偷偷哭了一整天,李念凝心里也很不是味儿。

李念凝痛感:没有自己的班底。

那么,自己的班底在哪里?或者说,谁才算自己真正的“心腹”?

就像在养心殿东暖阁里跟韩炜霖说的,她想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秦禝。

李念凝决定,这一次秦禝一回国,就叫他进中枢。秦禝虽然年轻,但身上的功勋拿来进中枢是足足够够了,就资历而言,谁也说不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一人退出中枢,一人才能进中枢,贾旭年纪大了,也该退出去了,而秦禝既被各方包括齐王自己视为齐王一系人马,对秦禝补桂良的缺,齐王那边一定欣然接受。

李念凝有足够的把握,将这位“齐王一系人马”,踏踏实实地拢在自己的袖中。

心里边默默筹划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个“袖”字在眼前晃了一晃,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裙”字。李念凝脸上倏地烧了起来,不由偷偷地左右瞄了一眼。

宫女太监远远垂首站着,没人留意到太后小小的失态。

秦禝进中枢是第一步,之后总要一步一步,把办事之权都抓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想到和“他”每日君臣奏对,几乎算得“朝夕相见”,李念凝的脸上又热了起来。

对于秦禝回国后,可能和齐王发生直接间接的冲突,齐王自己是懵然不觉,但齐王一系的人士里面,有人已经隐约生出警惕,如彭睿孞。

但这种担心是不能够说出口的,因为两边都是“自己人”,不可以在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情况下,为相关人等心中埋下芥蒂,自乱己阵。只能处处留心。调和鼎鼐了。

在另外一个方向上“使用”秦禝,李念凝和齐王,包括保守的勋贵勋贵们,却是有着共识和默契的。

这就是压制地方。

不管什么时候,某个派系过于坐大。永远不会为在上位者所乐见。以曾继尧为核心的地方人物,同年至好,门生故吏,彼此联结,遍布要津。已成为政坛上一支压倒性的力量了。

这一次剿马贼。单从军事角度看,其实李纪德比曾继尧更合适。曾继尧所长在于治军,不在临敌,要说指挥作战,李纪德是强过他的老师的。

但中枢上有人忧虑,曾继尧已成尾大难掉之势。若再重用李纪德,岂非又扶出来一个曾继尧?

因此剿马贼的活计,终究还是派到了曾继尧头上。中枢大臣们的心思是不可以公之于众的:曾继尧的路子,稳打稳扎,能够控制住局面,但短期内恐怕难以竟功,而龙武军不久就要回国了。

就是说。实际上是请曾继尧为龙武军打一个头站,最后的功劳还是龙武军的。曾继尧,加不了多少分。

因为,不论李念凝眼中,还是齐王眼中,“秦禝一系”才是“自己人”。

那班成日价要朝廷重用勋贵的勋贵们就更不必说了。

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www.baidubo.org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