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至少从屈原时代开始,人们已经像这样生活了几千年。
任何一个稍通文墨者,在看了沧浪之水后如果没有一丝心灵的震动,那么这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不必说其中的人性百态与人情翻覆,也不必说官场之波诡云谲,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人类灵魂的依旧,这是我对这部小说的最大的理解。小说的一切情节的展开皆围绕在一对固有矛盾的周围——即知识分子内心良知和尊严的天性与外部现实压力之间的抉择,主人公池大为的思想抉择是决定这对矛盾力量对比的关键。而这一抉择的完成有如孕妇般痛苦的分娩,在不得不醉着的选择面前,池大为强喝下了一杯苦涩的浊酒。从此,一颗知识分子圣洁的灵魂不得已而坠入凡尘。
这本小说的价值,不仅仅只对于“知识分子”它应是对一切人类的招魂。作为该书的每一位读者,有责任不只是当一个无聊和无奈的看客,更不应该只去体验小说中所反映的当做出某种选择之后,各种现实的“辉煌”纷至沓来的快感。相信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在以某种现实利益为诱饵,而教各位看官如何升官、发财、娶老婆。作者的语气是严肃的,作者的思想是痛苦的。看似一些市井的文字,甚或是一位思想者痛苦的眼泪,这才是本书的真实告白。
这个世界的人们一直在为物质利益而忙碌着,困惑着,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从仅仅是为了一顿早餐而去捡垃圾的妇人到有了三室一厅还想搬新家的厅长夫人,她们都在为那一个“东西”而追求着,忙碌着。“幸福”的概念在这二人之间共同的存在,但其内涵的差异却是如此之大。
“猪人”和“狗人”只是小说家们的几句牢骚之词而已,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宰。“钱”与“权”是现实中真正的拥有“精神的贵族们”已经沦为现实中的乞丐。还在咬着一张面子不放,固守“无欲则刚”这一圣贤原则的汉子们在牛奶与面包之间徘徊着“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不再是虚夸。
于是,人们开始焦急了,他们为寻求“捷径”而费尽心思。当发现十岁的小学生就懂得为分数而贿赂老师的时候,人们又发现这有点太“过分”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愈来愈趋向于“早熟”这难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幸亏人们还分得清“早熟”现象并不是件好事,不然人类又得“熟”到猴子时代去了。于是,作者在人类尚且是“人”的时候,发出了一声羞涩的呐喊,让思想者们去为他破译。
“回来吧,我的灵魂,趋走欲望的魔鬼,让理性长存。”作者在默默地呐喊着,象一位孤独的醒者独立于酒气熏天的世界,趁着人类的梦还未尽逝的时候,呼唤着人们灵魂与人格的依旧。灯红酒绿中的人们只有在醉梦中才能找到清醒的那一瞬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终究回不到现实;李白的傲气只留下世人对他的一片景仰。想作“人”的人,除非是一个疯子。没有人想被称为“疯子”然而这个社会需要几个“疯子”在一群迷失了“自我”而随波逐流的生活“顺民”和“良民”中,人们在期盼孤岛之上还能有那么一个人能“独立寒秋”但这仅仅只能是一个“期盼”而已。
趁自己还未成为“市侩”的时候,让自己的内心多几分“圣哲之意”吧——这是作者将自己赋形于池大为的一种隐蔽的内心呼唤。池大为终于融入了现实,但这并非就意味着他灵魂的丧失。他之所以后来高居“厅长”之职,在金钱与女色面前而不堕落为另一个胡长清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胸怀大志”有“济世之才”的士人们。
这是一个装满“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醒着的人们不得不喝着,而醉了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彻底醒悟?一个醉鬼是永远找不到“自我”的。所以,趁你还未完全喝醉的时候,赶快照一照镜子吧,摸一摸胸口,看你的良心还在不在,你还像不像一个“人”当然,我没有理由劝你“戒酒”只是在此想替自己的良心说一句:在我们尚未酒醉之前,随身带上自己那份天性的良知与理性吧。这样,大家都会有好处,于你,于我,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