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8时,我们一行十九位同学在茂县上车出城,半小时后便来到城外的白石羌寨。站在人流如织的寨前广场上,举目眺望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村落,陈垒导游介绍说,大家眼睛看到的这么完整完好的白石羌寨,其实是前年才建成的。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地处茂县境内的白石羌寨也未能幸免,大地震使这里的羌族文化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毁坏,部分地方被夷为平地。大灾难过后,在政府扶植和全国人民无私支援下,原羌寨甘清村经过统一规划,被作为以生态和展示民族特色为主导的旅游村白石羌寨从2009年开始建设,迄今已初具规模。
早上从不同旅游线路赶过来的大巴车不少,寨前偌大的广场上旅行团一个簇拥着一个,显得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南腔北调的笑谈声,给古老的羌寨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也让人对扑入眼帘的古朴与现代交融的信息产生了些许茫然,有位同学跟我感叹,寨子很复古,却飘荡着南来北往的很现代新潮的人,尤其是寨子里有很多人家在门前摆着货摊,各种山货和水果以及小工艺品琳琅满目,主客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是不是商业化气氛太浓了?我笑笑,不置可否。我们翻山越岭,一路辛苦,慕名而来,虽说见到的不是地地道道的已在山腰上矗立了多少多少年的老房子,主人向我们展示的也不是传承了多少多少代的古物,但我坚信,那些从大灾难的废墟上勇敢站起来的大叔大嫂们站在寨子大门前,对每一个到访的客人高歌一曲迎宾调所透露出来的语言是真诚的。他们在大灾大难之后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他们悠扬婉转的歌喉所表达的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歌声,似从遥远的天际或时代传来的号角,穿透了浮现着些许现代商业化繁杂的表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古老民族的文明起源和文化精髓。
接待我们团的是一位羌族女孩,二十出头的样子,一身羌族服饰打扮,显得清纯秀丽。她自称尚待闺中,便有人开玩笑说,我家有儿子,嫁到你们村寨来好不好呀?她脸上飞起了红云,抿嘴一乐,说,好呀,我们家欢迎呀。她大方得体的回答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双方的距离,大家便兴致勃勃随她进了羌寨,边在曲曲弯弯的寨子里穿行,边听她用甜美的声音介绍起来。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传说炎帝东征败给黄帝后,一部分羌族先民融入了华夏民族,一部分开始了向北向西和向南不断的迁徙,迁徙过程中,或融合或演化,消失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各个民族之中。只有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区保留下来的古羌人,成为现代羌族的主体。羌族现在人口只有十五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和北川县。他们来自西北的河湟地区,自称“尔玛”、“日麦”他们打败了另一支古羌人部落——弋基人,在岷江一线的高山河谷之间安顿下来。
在寨前有一排看似防御城墙的石屋,其石屋顶上的一捆捆稻草之间,挂着不少的羊头。有人问及何意?羌族导游小姑娘告诉我们,羊是羌族的图腾。在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将一种动物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因为他们在与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和敌人做斗争的过程中,需要获取斗志和力量,并将图腾作为一种神奇的力量或灵魂来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从图腾的选择上,羌族人并没有将图腾物神话,更没有妖魔化。他们在众多凶猛和威风的动物中,选择了性情温顺的羊,因为无论是在高海拔的山上,还是在广阔的草原上,温顺的羊都适合驯养。而且其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