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料到拍皇帝的马屁会有如此巨大的收益,可是当小林子第二天亲自将三封任命文书同时送到周府上时,周承业这位年轻的千牛卫府司隶参军、四门助教、武库署监事表现的却是十分的低调。
周二的任命文书原本是不需要宫中太监亲自送来的,小林子跑这一趟,定然是受了高力士的吩咐。而高力士让小林子跑这一趟,却是为了替周承业壮胆。
周二的官职虽然是由皇帝亲赐,可每年得到皇帝亲赐的官员海了去,像他这样的小官儿在那些真正的大佬面前,根本不算个啥。
比如说左右千牛卫府的两位大将军,官居正三品,乃是绝对忠于皇帝的高级武官,平曰里都是跟一些王侯将相们打交道,他们绝对不会对周承业这个小小的司录参军有什么特殊照顾,更不会因为周二是皇帝亲赐的小官就会对他青眼有加。
想要明白左右千牛卫府的大将军为何这么牛掰,就得先弄清楚千牛卫的机构设置,而想要弄清楚千牛卫的机构设置,就得从非常有名的大唐卫府制度和南北禁卫军说起。
所谓的卫府制度,便是以“卫”统“府”的简称。其中“卫”指的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这十六卫。
所谓的府兵制度,则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大唐在天下各地设置“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六百多个,“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凡是年满二十的便需入役,而过了六十岁之后则可以免除兵役。这些府兵平时在家生产,到了农闲的时候则参与军事训练,倒与后世的民兵预备役有些相似。
有唐以来,各地府兵需要到京师长安轮流“番上”。当各地折冲府(又可称之为外府)卫士从驻地前往西京长安服役宿卫时,各卫分别统率这些番上卫士作为皇帝的禁军,番上的周期则根据其所在折冲府距离长安的远近而定,距离越远,周期越长。
一旦发生战事,尚书兵部会调集各地折冲府卫士组成大军随统军大将出征时,而这些被征发的卫士便成为了作战部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府兵可以自己自足,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各地折冲府只是负责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曰常训练,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真正统领各地外府之兵的便是十二卫大将军,其中左右千牛卫府和左右监门卫府的大将军则统领内府之兵负责皇宫安全,并没有统率外府之兵的权力。
如此看来,大唐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六百五十多个折冲府的领导机构。这十六卫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十二卫大将军对于分散在各道各州的军府只是“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一旦进入战时,是由皇帝临时委派行军大元帅作为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像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在平息安史之乱时,便十分荣幸地担任过行军大元帅这样的职务。
由于各卫所率折冲府分散各地,平时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可以有效避免各卫将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问题发生。
十六卫设置于皇城南门尚书省的兵部之中,被后世称为“南衙禁军”。虽然,十六卫相当于大唐帝国的禁卫军,但为了限制十六卫的权力,大唐皇帝陛下还有另外一支只听从他本人调遣的私属卫队,这支部队同样也被后之人冠以禁军的称呼。
这支部队长期驻扎在皇宫北门,被后世称为“北衙禁军”,其下设有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其前身乃是当年曾经追随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的元从禁军。
南北两衙的各军交错宿卫着燕京和皇宫,相互之间起到了牵制和平衡的作用,这让身处大明宫中的李隆基心里觉得十分踏实,晚上也能安稳地睡觉,不再担心有人会煽动某支部队起来造反,革了自己的老命。
实际上,在周二降临大唐以来,他还从未听说过禁卫军这样的称呼。后世之所以在肥皂剧中动不动就冒出什么“禁军”、“御林军”之类的称呼,完全就是不懂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人们胡编乱造出来的。
除了在北宋的时候,曾经使用“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