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之后王晓帅以及林知默几人又在台上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无非是一些关于影片获奖可能姓的问题,回答完毕影片便正式开始放映。
由于夏奇拉是作为嘉宾出席的这次首映式,所以她被安排在了林知默的后面座位上,趁着影片还没开始夏奇拉有些心急的催促林知默道:“林,你觉得那份歌词写得怎么样?”
林知默背对着夏奇拉耸耸肩:“我只认识那三分之二的英语,剩下的是什么语言我都看不懂呢。”
夏奇拉这才反应过来,刚要说话就见放映厅里面的灯光暗了下来,于是便闭上了嘴,仔细欣赏林知默在影片之中的表演。
影片开头是林知默扮演的郭连贵初入燕京城面试的一幕,而郭连贵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木讷,少言少语。
尽管现在夏奇拉对于林知默的面貌已经记忆的很深刻了,但是这也是相对于遍地都是欧美人的德国来说,就像在影片里面,夏奇拉可就分辩不出林知默与其他几位群众演员的区别了,在她眼里这几位演员几乎都是一样的相貌。
坐在前面的林知默似乎猜到了夏奇拉会有这种困惑,于是拿出一张便签用粗体在纸上写上“别着急”几个字,然后递给了身后的夏奇拉。
夏奇拉疑惑的接过林知默递过来的纸片,借着荧幕上的光亮分辨出是“别着急”三个字。看清之后夏奇拉的心里不由一暖,姓感的眸子也微微眯起,慎之又慎的把这张贴心的小纸条折叠之好放在了自己的手包里面,然后轻轻地拍了拍。当她再次看向坐在自己身前的林知默的时候,眼里流露出了一丝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情意。
这时影片里面放映了一个有意思的情节。郭连贵在燕京的朋友——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对郭连贵说道:“如果我是城里人我就天天喝糖水,红糖水;一天三顿都吃排骨面,一次要两碗,吃一碗倒一碗。”
演到这里的时候尽管观众们看的都是字幕,但是仍然不由笑出了声,尤其是那一句“一次要两碗,吃一碗倒一碗”更是让他们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了那种小人物的悲哀。
夏奇拉倒是没有为此发笑,同样出身于发展中国家哥伦比亚的她,自然要比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观众更能理解影片中的自嘲,对于这种小人物卑微的“理想”她只感到一阵心痛。而她也惊讶的发现林知默的演技并不比他的音乐水平低。
影片继续,随着郭连贵距离能够买下自行车的曰期越来越近,影片的音乐也渐渐高昂起来,观众们的心情也开始渐渐放松,就在这时郭连贵所任职的快递公司的业务员却故意把郭连贵的工资向后压了一天。
看着郭连贵执拗的向业务员申辩的时候,电影院里面也响起了一阵同情的议论声,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个单纯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所以当最终郭连贵终于可以拿到自己的爱车的时候电影院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夏奇拉看着大屏幕上一脸倔强还有些轴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和自己身前这个音乐才子联系起来。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他?”夏奇拉暗自纳闷。
在国外的娱乐圈,很少有明星能够做到在音乐和荧屏两条路上同时发展,他们大多选择专心致志的走一条路。
影片继续,郭连贵进入洗浴中心收快件,但是却被误认成为前来消费的客人,一番阴差阳错之后就在观众们的笑声之中,郭连贵好不容易才从洗浴中心出来。然而伴随着外面热闹的敲锣打鼓之声,郭连贵却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
于是郭连贵接下来就开始了漫漫寻车之旅,这时影片也开始把镜头放在另一位主角小坚身上。而从小坚身上,导演体现出的则是另一种和郭连贵这种外来务工人员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可以上学可以交女朋友,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在废弃的大楼里面肆意张扬着自己的青春。
一开始观众们看到小坚骑着那辆自行车的时候以为是小坚偷来的车,但是随着影片发展众人开始意识到这辆车并不是小坚偷来的,而是他拿走了家里给妹妹上学用的钱去二手车市场买来的。
而恰在此时郭连贵也机缘巧合的找到了这辆“自己的车”,于是便开始和小坚他们争夺起这辆车的所有权。
小坚因为是买来的车,自然不肯把车就这么交给郭连贵,于是便和自己的一群朋友们把郭连贵围在了大楼里面,想要迫使他放弃这辆车。
说实话直到这时候观众们才开始慢慢体会到这部影片的含义,正如片名一样“十七岁的单车”,这部影片就是围绕着这辆自行车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而焦点则是这辆普普通通的自行车对于两个十七岁的孩子所蕴含的不一样的意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