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玉堂值rì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这一天避开了三七九,避开了三娘煞,端的是迎娶的黄道吉rì,才子配佳人,也算天作之合,高家虽然不是官宦人家,却也家境殷实,高公子又是个读书明事理的,玉娘嫁过去,吃不了苦,也算是刘老三值得安慰的事了。
这一rì,屋里屋外,到处挂着红彤彤的灯笼,村子里百八十口子都来观瞧,瞧见刘家几十口黑漆箱子,上面贴着红囍字,都赞叹手笔不小,更不要说那些铜镜,铜盆,棉被,一样样的摆开,绝对是村子里近几十年来独一份。
大红的喜字,大红的嫁衣,还有早就准备妥当的枕头、被面、手帕、鞋子、荷包等绣品。无一不是上品,绣的也是花好月圆、五子登科、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白头偕老,喜庆之中就透着那么一份吉祥如意。
门外,儿童戏闹声,各家送贺礼的恭喜声,鞭炮声,欢声笑语,鼓乐喧天。玉娘蒙着盖头,听着外面声声热闹,心中说不清楚个是什么滋味,有些舍不得老父老母,又对未来的rì子有些期待,毕竟女人是要嫁出去的啊。
静静的等待让她感觉是那么的煎熬,仿佛就过了一辈子,直到门外鞭炮声不绝,更有孩子喊道:“迎新娘子的来喽!”这才恍然,终于还是到这一步了。
“姐姐,迎亲的来了呢,若是红包不给足,我们可是不让进的。”几个同村的女伴笑着,替玉娘高兴的同时,也羡慕她找了个好婆家。新娘有女伴,新娘自然就有男伴,跟着新郎来的后生到了屋外,连声催促,扬言在不出来,就打进去了,众女子又那里会怕这个,嘻嘻闹闹的折腾了一炷香的时间,红包给的满意了,才扶着玉娘出门。
众人注目中,玉娘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sè,喜气洋洋。
盖头挡住了玉娘的双目,但她知道这时候一定有许多的人在看,女人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所以她步伐迈的很小,走的很小心,却没想到,走到门外,忽地刮来一阵微风,掀动盖头,一张美绝人寰的脸显露出来,那眼角眉梢,不仅迎娶的人看呆了,就连陪伴她的女伴都看得痴了。
高公子骑着高头大马,看到这一幕,也是吃惊不小,他不是没见过玉娘,但没想到打扮起来的玉娘竟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让人心动……不禁屏住了呼吸。有些不好意思去看,却又舍不得不看。
高家迎亲,不像一般小户人家,仅仅以驴、马充事,而是套了辆两匹白马拉着披红挂彩的大车,马车里面,软垫,暖炉一应俱全。
“送亲喽!”一个半大小子的一声呼喊,呼呼啦啦涌上来五六十人,抢着将各种彩礼拎着,抱着,扛着,担着……男女老少都有,各个跟在马车左右,嘻嘻哈哈的随着马车前行,这个名堂叫做送嫁,迎亲之rì,女方借女儿舍不得父母之意,送往男方,其主要目的就是讨要红包,若是不给,不介意将新娘子送到你家,再吃喝上几天,你还的管住,总不能娶了媳妇,就忘记了娘家人。
风俗就是如此,是以男方娶媳妇,都会带上不少的财物及酒食,交给男方带来的人,才肯放下嫁妆,装作依依不舍的回去。
起先,大家也真是去送新娘,舍不得她嫁到别处,往往去了就住上了几rì,吃吃喝喝的自然是男方招待,若是大户人家还好,小户人家这么折腾下来就得举债,时间一长,就琢磨出这么个法子,带上钱财,酒肉,来的路上挨个的送,再挨个的劝回去,长此以往就成了这么个风俗,这么多年,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虽然闹腾,却也透着喜庆。
一行人就这么闹闹哄哄,吹吹打打,翻了座山,高家开始拿出准备好的财物酒食,挨个的去送,挨个的去劝,到这地方正合适,离的近了,显不出嫁姑娘的不舍,离的远了,回家可就要多走路。
正闹哄着,忽然,眼前黑影一闪,从路边的树林中,噌噌跳出二十来个黑衣人来。这些人俱都是壮汉,穿着黑sè劲装,手提明晃晃的钢刀,用黑布蒙住嘴脸,每个人的目光都是冰冷,狠戾。
“剪径的强盗!”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迎亲,送亲的,加在一起也有百十来号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