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看似很风光,看似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也要分人分朝代。
一般来说,除了开国皇帝说话底气十足(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说话当然硬气),继任的皇帝一般都没有他祖先老子那么硬气,很多皇帝说话并不好使。
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是宋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
宋朝太祖赵匡胤定了一个规矩:不得杀士大夫,这条规矩令宋朝继任的皇帝一个个是焦头烂额。
那些有功名,有官位的人拿着这个护身符,肆意抨击皇帝,皇帝虽然生气,但是最多只能罢官,根本拿那些士大夫没有任何办法。
到了明朝虽然这条规矩改了,但是内阁票拟制度却大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说起来很好笑,内阁的票拟权是皇上给的,最后却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皇帝为什么要给内阁这么大的权力?这不是摆明让内阁的大臣瓜分皇帝的权力么?
其实皇帝也不想让大臣分掉他手中的权力,但是不给不行,不给的话,所有的事情都要皇帝来做。
举个例子:某个地方知府离任,需要任命一位新的知府,选谁?怎么选?
皇帝不可能对下面的官员都了如指掌,只能让官员们来选,也就是吏部那帮人来选这个新任官员,然后皇帝做出选择。
这时吏部那帮人拿出一摞子名单,然后把这些人的履历资料交给皇上,让皇帝去选。
要知道国家的事情实在太多,可不是每天只选几个官员这么简单,所有的事情都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能做出决定,累死皇帝也干不过来这么多的事情。
而且这么多资料,皇帝看得过来么?只能找人帮着看,找谁看,就是内阁这帮人。
内阁这帮人从这些名单中筛选出几个比较合适的交给皇上看,皇上看了以后再从中选出一个中意的,这样一来,皇帝就等于把权力下放给内阁。
就像刚才选知府,皇帝把选人的权力交给了内阁,内阁挑选出几个人,把结论写好拿给皇帝。
这就是票拟权,也叫提名权,皇帝看了以后批示,这名官员就可以去上任了。
要是皇帝再忙一些,连这几个人的资料都没时间看,或者说皇帝再懒一些,不愿看这些人的资料,那么最后选人就是内阁来定,实际上就是首辅来定,也就是说首辅选好了人,皇帝只管盖章同意。
选官员是这样,别的事情也是这样,内阁拿出方案交给皇帝,皇帝看了以后盖章。
有时候,皇帝有中意的人选,但是内阁却不同意,便把皇帝的命令封还,让皇帝再重新选人。
这时,内阁的权力已经急剧膨胀,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宰相,有时候甚至已经盖过了皇帝。
也就是说,到了这时,国家有没有皇帝已经无所谓了,内阁就可以发布各种政令,没有皇帝,国家机器照常运转。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可以不务正业,国家却安然度过了两百多年依然不倒的原因。
同样,明朝也是名臣,权臣,奸臣出现最多的朝代。
每当奸臣当政,国家就会动荡一番,衰落一段时间,等到了名臣当政,国家就会发展稳定一段时间。
正因为内阁有这么大的权力,因此很多时候,皇帝想干什么事情需要经过内阁同意才能去做。
这样一来,皇帝在很多事情上并不能为所欲为。
当然,皇帝是有权撤换内阁成员的,但是换了人又能怎样?难道换了内阁的成员,他们就不行使自己的权力了么?
无论谁当了内阁首辅,都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
内阁是一种制度,是药,内阁成员是汤,换人等于是换汤,换汤不换药,能有屁用!
如果说皇帝拿内阁制度没办法,那么还有一个东西比内阁制度更令皇帝头疼,那就是大臣们结党。
如果不是结党,皇帝总能选到一个听话的内阁首辅,然后让首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是大臣结党,就不好弄了。
这个党可不是几个人那么简单,那可是一个利益群体。
朱由检刚刚当皇帝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并不是魏忠贤,而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面前,朱由检都得小心翼翼地行事,靠着隐忍麻痹了魏忠贤等人,最终才一举把阉党拿下。
但是拿下阉党以后,朱由检发现,一个比阉党更难对付的群体冒了出来,这就是东林党。
比起阉党,东林党更难对付,因为这些人都是文化人,而阉党里面还有不少文盲,尤其为首的魏忠贤本人是个文盲。
当东林党这帮人登堂入室以后,朱由检发现,这帮人为了争夺权力使用的手段简直比阉党还讨厌。
阉党经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