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皇帝不想干活儿,皇帝不想干活儿就只能让秘书干,可皇帝要不给秘书权力,那秘书就没法干活儿,所以皇帝只能眼瞅着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而且只能忍着。
但是内阁权力越大,皇帝就越难受,而且皇帝只有一个人,哪里对付得了这些老油条,于是皇帝开始找帮手,帮手就是太监。
要知道内阁送上来的条陈奏折,要是没有皇帝的批示是不能执行的。这就是批示权,也叫批红。
不过皇帝的事情太多,这么多事情要他自己亲自批示,他肯定批示不过来,再遇上偷懒耍滑的皇帝,那就更不愿干了,于是皇帝就找太监帮着批示,这帮太监叫秉笔太监。而且秉笔太监不是一个人,是一群。
秉笔太监权力很大,但权力最大的并不是秉笔太监,是掌印太监,因为批示完以后要盖章,不盖章屁用不顶。印只有一个,因此掌印太监只有一个。
也就是说掌印太监才是太监中的老大。
后来威名赫赫的几位太监,基本都是掌印太监。
有这帮太监帮忙,皇帝终于可以制衡内阁和大臣了。
这招挺好,内阁权重,太监有皇帝撑腰,双方势均力敌,基本上是平手。
但是要想真正平衡,关键还是要看皇帝,要看皇帝信任谁。
很可惜,皇帝终究是信任太监要多一些。
于是大明王朝倒霉了,每当太监掌权的时候,大明王朝就要丧一次元气。
但是要说大明朝是因为太监才完蛋的,那又错了。
比太监还要操蛋的是言官。
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他们的品级极低,一般都是七品。
言官们的品级虽低,但是权力却是极大,从中央到地方,上到皇帝百官,下到黎民百姓,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他们的监察和言事的范围之内。
尤其是都察院的御史们。
都察院就像是疯人院,一旦大门打开,让御史这帮疯子钻出来,那真是见谁骂谁,逮谁咬谁,见谁灭谁。
言官敢这么嚣张,是因为以前的皇帝立下的规矩,不得杀言官。
有这么个规矩在那放着,言官自然无法无天,看皇帝不顺眼的话,也是毫不客气,说骂就骂,然后皇帝还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明朝中前期还行,由于有一帮强力大腕镇场子,言官们虽然整天找茬儿,大抵还干些了正事,还不算太过嚣张,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东林党东山再起以后,算是彻底完了。
这帮人在朝堂上整天啥事儿不干,就是跟人掐架,你要干这个,他说不行,你要干那个,他也说不行!
有这么帮玩意儿整天在朝堂上捣乱,要是还能办成事儿那真是没天理了。
你要说他们没事儿找事儿,这点完全正确,但你要说他们一点目的没有那就错了,要知道朝廷里一共就那么些位置,想上去就必须有人下来,不把上面的人弄下来,他们怎么上去?
要是把上面的人弄下来他们还没上去,那就接着骂。
朝廷上的这些弊病很多人都清楚,但是谁也没办法改变,也不敢改变,包括皇帝在内。
因为这些规矩是祖制,是皇帝的老祖宗朱元璋定下来的。
通过刚才的那些书信,再加上自己耳闻目睹,杨柳风和周衡臣这时也已明白,要改变这个国家必须先改变现有的制度。
而改变现有的制度靠皇帝是不行的,靠朝堂上那些大臣也不行。
这些人非但不会同意改变现有的制度,反而会阻挠变革,因此,在改变制度以前,要把这些绊脚石统统打倒。
这时二人也终于知道李景要干什么了,眼前这个人要造反,而且是真正造反的那种!
流寇造反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饱饭,因此当朝廷拿出钱粮,他们就毫不迟疑地投降,而这个人却是要推翻大明王朝!
两人心中骇然,偷偷地看了一下对方,目光一碰,随即避开。
杨柳风和周衡臣的小动作自然逃不过李景的眼神,李景也知道这两人想了这么长时间是在想什么,因为李景提的问题原本就是准备让他们想这些。表面上看,袁可立和李景两人说话时似乎都没有明确说明济世军的宗旨到底是什么,但袁可立的高明之处就是,由他先开口进行引导,铺垫,最后由李景总结发言。而李景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把问题提出来,让这两人自己去想。等杨柳风和周衡臣两人想明白了,自然就知道济世军要干什么了。